•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正文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10-16 16:53:25]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335

概要:车传鹤 而01乎02其03且04所05为06焉08也09以10因12于13则14者15之16与17何18乃19若20然21矣22(注:数字表示在本材料中的页码)而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⑶门虽设而常关。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⑷朝而往,暮而归。⑸掩口胡卢而笑。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⑷秦师轻而无礼。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车传鹤  
  
而01 乎02 其03 且04 所05

为06 焉08 也09 以10 因12

于13 则14 者15 之16 与17

何18 乃19 若20 然21 矣22

(注:数字表示在本材料中的页码)









1、连词,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

⑴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⑶门虽设而常关。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⑸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⑺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连词,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

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⑵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⑶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⑷朝而往,暮而归。

⑸掩口胡卢而笑。

⑹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



3、连词,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

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⑵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连词,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⑶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⑷秦师轻而无礼。

⑸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⑹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5、连词,表承接或递进,译为“而且”、“并且”、“就”、“然后”或不译,例如:

⑴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⑵余闻而愈悲。

⑶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⑷灭滑而还。

⑸为坛而盟。

⑹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⑺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⑼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6、连词,表因果关系、目的关系,译为“因此”、“因而”、“然后”,或不译,例如: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

军惊而坏都舍。



8、通“耐”,作“能力”、“能耐”讲,例如:

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通“尔”,作“你(的)”讲,例如:

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⑵若欲死而父。

⑶而母立于兹。

⑷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⑸竖儒,几败而公(你老子)事!

(参见20页“乃”字第9项)



〖而已〗

仅止于此、罢了,例如:

⑴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⑵如是而已。

⑶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⑷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⑸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⑵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而后〗

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

⑴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⑵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三月而后成。

⑷假诸人而后见也。

⑸说书虽小技,然必勾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参见11页“以”字第12项)









1、表示疑问语气,作“吗”“呢”讲,例如: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壮士,能复饮乎?

⑶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⑷若毒之乎?

⑸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⑹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⑺君将哀而生之乎?

⑻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⑼齐人固盗乎?

⑽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⑾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⑿技盖至此乎?

⒀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例如: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⑹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⑻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⑼非仁木乎?

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参见4页“其”字第7项)



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如:

⑴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⑵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⑷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莫如以吾所长,功敌所短,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⑹今少卿乃……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参见4页“其”字第9项)



4、表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如: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⑵无以,则王乎?

⑶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如:

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⑵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⑷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6、表示选择语气,相当于“呢”,例如:

⑴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⑵敬叔父乎?敬弟乎?

⑶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参见3页“其”字第6项,5页“且”字第8项)



7、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例如:

⑴于是乎书。

⑵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⑶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8、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

⑴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⑵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⑷忽乎吾将行兮。

⑸浩浩乎如馮虚御风。

⑹郁乎苍苍。

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参见9页“焉”第6项,21页“然”字第1项)



9、同“于”,使用范围略小。参见13页“于”字第1至第7项。例如:

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⑵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⑷颓然乎其间。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⑹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⑺幽独处乎山中。

⑻摄乎大国之间。

⑼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⑽孔子曰……吾尝疑乎是。

⑾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⒀盖进乎技矣。

⒁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⒂依乎天理。

⒃以吾一日长乎尔。

⒄异乎三子者之撰。









1、代词,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 “他(她、它)们的”,例如:

⑵念悲其远也。

⑶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⑷望请其指教。

⑸成以其小,劣之。

⑹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⑴妻跪问其故。

⑴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⑵恐前后受其敌。

⑶其夫呓语。

⑷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⑸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2、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例如:

⑴并自为其名。

⑵舍其文轩。

⑶亦各言其志也! 

⑷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⑸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⑹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⑻遂前其足。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运用现代理论 指导语感培养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相关文章
  1.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2.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3. 中高考考试七种调节心理方法 高考复习(高三下册)
  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
  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