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⑺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⑻将以攻宋。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⑾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⒁操当以肃还付乡党。⒂具告以事。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⒄以我应他人。⒅以虞待不虞者胜。⒆国胡以相恤。⒇将以衅钟。束以他物。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君以书授之。以袖掩面而泣。以尺书寄托侍者。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16、介词,凭、靠、按照、根据,例如:⑴以我酌油知之。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⑸以勇气闻于诸侯。⑹以攻则取。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⑼孙膑以刑徒阴见。⑽以资政殿学士行。⑾余船以次俱进。⑿策之不以其道。⒀今以实校之。⒁何必更以多寡为差?⒂盖以律非故杀。⒃则以法从事。⒄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⒅贵以近知远。17、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例如: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⑸操悉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⑺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⑾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⑿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⒁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⒂具告以事。
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⒄以我应他人。
⒅以虞待不虞者胜。
⒆国胡以相恤。
⒇将以衅钟。
束以他物。 柱以白璧。
砌以青玉。 床以珊瑚。
帘以水精。 君以书授之。
以袖掩面而泣。 以尺书寄托侍者。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16、介词,凭、靠、按照、根据,例如: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⑼孙膑以刑徒阴见。
⑽以资政殿学士行。
⑾余船以次俱进。
⑿策之不以其道。
⒀今以实校之。
⒁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⒂盖以律非故杀。
⒃则以法从事。
⒄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⒅贵以近知远。
17、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例如: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⑸操悉浮以沿江。
18、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逆(逆料、想到)以煎我怀。
19、通“已”,已经,例如: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20、通“已”,止,例如:无以,则王乎?
21、如果,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22、以至,例如: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以为〗
1、把……当作或作成,例如: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⑼铸以为金人十二。
2、认为,例如:
⑴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⑺或以为生,或以为死。
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⑼未卜将以为可乎?
因
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⑵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⑶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2、动词,依照、根据、顺着,例如:
⑴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罔不因势象形。
⑶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⑷因其固然。
3、动词,沿袭,例如:
⑴蒙故业,因遗策。
⑵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4、动词,继续,例如: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介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⑵吏因以巧法。
⑶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⑷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⑸伺者因此觉知。
⑹我欲因之梦吴越。
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⑻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例如:
⑴不如因而厚遇之。
⑵不如因善遇之。
⑶因击沛公于坐。
⑷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⑸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⑹魏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7、介词,通过、经由,例如:
⑴衡乃……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⑵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⑶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8、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⑵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
⑶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⑷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⑸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⑹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
⑺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⑻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参见7页“为”字第12项)
9、连词,因而、于是、就,例如:
⑴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
⑵因取刃杀之。
⑶因屏人曰……
⑷因拔刀斫前奏案。
⑸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⑹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⑺虎因喜,计之曰……
⑻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⑼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⑽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
⑾因为书写“尚志”二字以赠之。
⑿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0、名词,机会、缘由、机缘,例如:
⑴于今无会因。
⑵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犹结怨而不见德。
于
1、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这是“于”字的基本用法,译为“在”“到”。参见3页“乎”字第9项。例如:
⑴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⑵乃设九宾礼于庭。
⑶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⑸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⑹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⑺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⑻子于是哭,则不歌。
2、介词,在……方面,例如:
⑴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⑵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介词,与、跟、同、向、对,引出动作涉及的另一方,例如:
⑴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
⑵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⑶燕王欲结于君。
⑷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⑸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⑹学于余。
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⑻贫者语于富者曰……
(参见18页“与”字第6项)
4、介词,到,表示目标、归趋,例如:
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⑷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⑸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⑹东流入于潇水。
⑺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介词,从、自,例如:
⑴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⑵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介词,对、对于,例如:
⑵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介词,比,例如:
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⑵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⑶青,取之……而青于蓝。
⑷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介词,被,例如:
⑴君幸于赵王。
⑵受制于人。
⑶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介词,受,例如:不拘于时。
〖于是〗
1、在这时、从此,例如:
⑴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在这件事上,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4、对此,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5、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如: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于是乎〗
于是,例如:
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则
1、名词,法则、准则、榜样,成语有“以身作则”,例如:
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蒸民,百姓)
⑵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⑶愿依彭咸之遗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