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⑵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6、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⑴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⑶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⑷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⑸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悠)然而逝。(参见2页“乎”字第8项,21页“然”字第1项)也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如: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⑵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⑶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⑷曹公,豺虎也。⑸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⑺此天子气也。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如:⑴宁信度,无自信也。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⑷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⑸“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⑹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⑺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参见6页“所以”第2项,16页“者”字第5项)3、用在句末,表示疑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6、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
⑴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⑶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⑷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⑸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悠)然而逝。
(参见2页“乎”字第8项,21页“然”字第1项)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如:
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⑵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⑶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⑷曹公,豺虎也。
⑸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⑺此天子气也。
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如:
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⑶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⑷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⑸“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⑹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⑺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参见6页“所以”第2项,16页“者”字第5项)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⑴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⑵缚者曷为者也?
⑶债收毕乎?何来疾也?
4、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命令语气,例如:
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⑵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如: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苟政猛于虎也!
⑶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⑸何富贵也!
⑹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
7、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如:
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⑵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⑶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⑷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⑸余闻之也久。
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出人也远矣。
⑻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⑼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⑽是说也,人常疑之。
⑾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⑿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同现代汉语“也”,副词,表示同样、让步、委婉等,例如:
⑴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处园中也自随。
⑵也知渔父趁鱼急。(趁鱼:打鱼)
⑶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⑷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如:
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1、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如: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已〗
〖也已矣〗
罢了,例如: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⑵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么哥〗
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如: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以
1、动词,用,例如:
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⑵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⑶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动词 率领 带着,例如:
⑴宫之奇以其族行。
⑵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3、动词,以为、认为,例如: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动词,把……当作……,例如:
⑴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⑵龙以水为神。
⑶人以火为神圣。
⑷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5、动词,做,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6、名词,作宾语,表示原因、理由,例如:
⑴宋人执而问其以。
⑵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7、连词,表并列,例如:
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⑵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清以约。
⑶忽魂悸以魄动。
8、连词,表顺承,例如:
⑴再拜以进。
⑵引毅以进。
⑶客当居此以伺焉。
⑷吾君邀以听言。
⑸乃至前以告之。
⑹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⑺遂拔以击荆轲。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如:
⑴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⑵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⑶愿得生归,以避复来。
⑷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
⑹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⑺卷石底以出。
⑻而托于柑以讽耶?
⑼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⑽属予作文以记之。
⑾杀之以应陈涉。
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⒀以致天下之士。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例如:
⑴乐以忘忧。
⑵舅姑毁黜以至此。
⑶舅姑不念,以至于此。
⑷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⑸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⑹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⑺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⑻遂自投汨罗以死。
⑼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1、连词,表修饰(方式),译为“……着”“……地”,例如:
⑴匍匐以进。
⑵各各竦立以听。
⑶日以厌薄。
⑷箫韶以随。
⑸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⑹樊哙侧其盾以撞。
⑺yin侈之俗日日以长。
⑻然而隐忍以行。
⑼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2、连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还有“以东(上、往、前、内、来、降)”等,例如: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参见2页“而后”)
13、介词,用在因果复句中,例如:
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⑶扶苏以数柬故,上使外将兵。
⑷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⑸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⑹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4、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⑷成以其小,劣之。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今以至此。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⑾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⑿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⒀以其勇过人耳。
15、介词,把、拿、用,例如:
⑴何以为计?
⑵以钱覆其口。
⑶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