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⑷谨北向磕头,从屈平之遗则。2、量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如:《论语》六则。3、动词,作“效法”“仿效”讲,例如:⑴学者至今则之。⑵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⑷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4、副词,就是,例如: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⑵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⑶不然,则其所疏远。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参见19页“乃”字第1项)5、副词,原来、已经,例如:⑴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⑵临视,则虫集冠上。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⑵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6、副词,只、只是,例如:⑴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⑵不依公道则爱钞。7、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如: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⑸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⑹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⑻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⑼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⑾居则
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虚词详解,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⑷谨北向磕头,从屈平之遗则。
2、量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如:《论语》六则。
3、动词,作“效法”“仿效”讲,例如:
⑴学者至今则之。
⑵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⑷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
4、副词,就是,例如: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⑶不然,则其所疏远。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参见19页“乃”字第1项)
5、副词,原来、已经,例如:
⑴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⑵临视,则虫集冠上。
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⑵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6、副词,只、只是,例如:
⑴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⑵不依公道则爱钞。
7、连词,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如: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⑸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⑹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⑻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⑼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⑾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⑿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⒀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⒁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8、连词,那么、就,例如:
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⑵及日中则如盘盂。
⑶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⑸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⑹庄则入为寿。
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⑻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9、连词,却、可是,例如:
⑴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⑵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⑷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⑸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0、同“辄”,总是、常常,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
只当是,例如: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则则〗
赞叹的声音,例如:连呼则则。
者
1、代词,用在动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之后,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这项以及下面的第2第3共三项,也有人指为助词。例如:
⑴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⑵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⑶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⑷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⑸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⑺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⑼客何为者?
⑽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⑾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⑿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⒀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⒁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⒂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⒃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2、代词,与“若”等字连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如:
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⑵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代词,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如:
⑴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助词,放在判断句、陈述句、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例如: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5、助词,放在目的、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相当于“……的原因”,后文解释原因,例如:
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⑶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⑺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参见6页“所以”第2项,9页“也”字第2项)
6、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如: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如:
何者?上下之分也。
8、助词,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如: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⑵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⑶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⑷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⑸楚人有涉江者……
9、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例如:
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⑴近者奉辞伐罪。
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⑷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⑸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⑹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⑺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1、助词,放在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例如:
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者也〗
语气助词连用,加重语气,例如:
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⑵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⑶去以六月息者也
⑷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者也”二字并不是语气词连用:
⑴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⑵通国之善弈者也。
⑶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⑷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⑸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⑹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⑼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⑽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⑻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⑾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⑿《齐谐》者,志怪者也。
⒀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之
1、动词,往,到……去,例如:
⑴如欲之南海,何如?
⑵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⑶诸将请所之。
⑷辍耕之垄上。
⑸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⑹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⑺牛何之?
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⑼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⑽遣(是)仪之皖就将军刘邵。
2、动词,走向、向,例如:然后驱而之善。
3、代词,这,此,例如:
⑴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⑹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例如:
⑴人皆吊之。
⑵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⑶然之。
⑷持其踵为之泣。
⑸彼竭我盈,故克之。
⑹我见相如,必辱之。
⑺以杜君言泛讯之。
⑻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