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 正文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748

概要: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三、复习“且”典型例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 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三、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四、复习“则”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五、复习“焉”
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复习“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规律总结: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复习“也”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规律总结:
 
 
 
 
 
三、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留一点缝隙》作文指导(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