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963

概要: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是非问句回答方式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汉语和英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所存在的明显对立是由于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认知上的差异造成的。说汉语的答话人首先对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接着答话人才说明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而说英语的答话人直接对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根本不关心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认知差异就造成了英汉是非问答话的不同情况。四、专题知识扩展4.1文字中的文化线索众所周知,“文字的使用是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界碑”,“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汉字作为至今仍然保留着意义符号的意音文字,其几万个方块字不仅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而已,而且也忠实地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比如从汉字就可以看出古代生产方式的延革。甲骨文中的许多字形都表现了商代的狩猎活动。比如“逐”的字形像一头野猪在前面奔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赶。“射”的字形像张弓搭箭的形状。“陷”的字形像野兽陷入阱中。“毕”的字形像捕捉鸟类的有柄的网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是非问句回答方式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汉语和英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所存在的明显对立是由于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认知上的差异造成的。说汉语的答话人首先对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接着答话人才说明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而说英语的答话人直接对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怎么样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而根本不关心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认知差异就造成了英汉是非问答话的不同情况。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文字中的文化线索
众所周知,“文字的使用是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界碑”,“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汉字作为至今仍然保留着意义符号的意音文字,其几万个方块字不仅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而已,而且也忠实地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比如从汉字就可以看出古代生产方式的延革。甲骨文中的许多字形都表现了商代的狩猎活动。比如“逐”的字形像一头野猪在前面奔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赶。“射”的字形像张弓搭箭的形状。“陷”的字形像野兽陷入阱中。“毕”的字形像捕捉鸟类的有柄的网。甲骨文中“渔”有多种写法,表明商代捕鱼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用钓竿,或用渔网,或用双手。商代畜牧业的状况也可以从甲骨文中得以窥见。如“牢”字的字形是牛、羊、马等关在圈中,表明这些动物早已成为家畜。从“家”这个字形还可以推测出养猪在商代的家庭中已经很普遍,而且似乎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有了猪才算有家”。
再如汉字也反映了古代风俗制度的变化。在远古时代祭祀是最重要的一种政治活动,其方式糅合了后世的歌、舞、画、神话、咒语等,在当时既是礼仪巫术,又是原始歌舞,到后世才分化为“礼”和“乐”。比如有人考证殷墟卜辞中的“豐”像盛玉的器皿,有人考证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个字像人在鼓乐声中以玉来祭享天地鬼神之状。这就记录了西周时代的“礼(禮)”(典章制度)是从夏商时代的“礼(禮)”(巫术礼仪)分化而来的。“舞”这个字与“巫”同源,甲骨文的字形就像人双手执牛尾而婆娑起舞,可见后世的“舞”(表演艺术)也正是从商代的“舞”(巫术礼仪)中分化出来的。
又如汉字还反映了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美”这个字《说文解字》认为是会意字:“美,甘也。从羊大。”因此后人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古人的“美感”来自“羊的姿态”、“羊肉的味道”和“羊毛的舒适”等,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甲骨学研究表明,“美”是象形字,像头戴着羽毛装饰的人翩翩起舞的样子,说明古人最早的审美意识应该源自于舞蹈。类似的字还有“喜”和“乐”:“喜”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鼓放在架子上,“乐(樂)”甲骨文字形像是琴放在木架上,这些都表明先人是听到鼓声和音乐后才“喜”和“乐”的。与“喜、乐”相映成趣的还有“好”字,《说文解字》:“好,美也。从女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这就表明古人早就有男人主导的审美意识,即以女人为美。女子美,而人皆爱美,所以“好”字破读为去声又可以表示“喜爱、喜好”的意思。
4.2 词语中的文化信息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也就是说词语负载了语言中表达意义的主要功能。从词语的来源、构造、意义引申等方面都可以寻找到民族文化的信息。
比如从词语的来源往往就可以发现民族文化的踪迹。汉语词语中黄色往往表示与帝王有关,而白色则与平民有关,如“白丁、白衣”,这就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文化。因为根据古代的制度,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包括使用黄色的器物,而皇帝以下的贵族是穿朱色或紫色的服装,到了普通老百姓则只准穿白色的衣服。从词语的来源还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痕迹。比如“政”这个词,现在的基本意思是“政治、政务”,那“政”怎么会有这种意思呢?其实孔子早就说过“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可见“政”来自于“正”,二者同源。在古人心目中,“搞政治”或“政治家”的特点就在于“己身正”,也就是说领导者只有靠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感召,才能让百姓信服,才能治理好国家。
再如从词语的构造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特征。汉语并列式复合词大多有一种固定的排列顺序,一般不能随意颠倒。比如名词性的“天地、日月、君臣、父子、男女、老少、夫妇、长幼”,形容词性和动词性的“善恶、优劣、好坏、强弱、贵贱、雅俗、亲疏、大小、成败、得失”,都是如此。可以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按照先尊后卑、先大后小的次序排列语素和词语成分的,这种构词形式就反映了汉民族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尊卑贵贱的价值取向。汉语词语构造还有一种同义成分或反义成分并列成词的现象,其中同义成分的如“绳索、记录、幸福、寂静、饮食、裁剪、生龙活虎、弹尽粮绝、丰衣足食”等,反义成分的如“动静、远近、寒暑、得失、异同、深浅、反正、横竖、方圆、花天酒地、高山流水”等。《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心意思就是凡事都一分为二,分立而又结合。汉语的这种词语构造形式就恰恰反映了汉族人“相类相和、聚合则吉”的民族心理,也体现了古人早就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思想。
又如从词语的意义引申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汉语“钟”在古代是祭祀或宴享时的乐器的名称,《诗经•关雎》就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记载,后来寺庙中的钟不再是专门乐器,也起报时的作用,因此这个词后来才发展出了作为计时工具的意思。词语意义的特殊引申可以也往往反映特定的文化风俗。比如我国南方和北方女子接受聘礼定亲的风俗不同。南方广种茶树,民间普遍有喝茶习惯,种茶树须用种子,不能幼苗移植,这就象征了理想中男女婚姻的一次性和坚定不移,于是“吃茶”就引申出女子受聘定亲的意思。表示这一风俗的词语在文人笔记和古代小说中很多。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的山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醒世恒言》卷五:“幼年时就聘定了同县林不将的女儿为妻,茶枣俱已送过,只等长大成亲。”俗谚有所谓“一女不吃两家茶”。《红楼梦》第廿五回中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其中的“吃茶”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4.3 特殊成分的文化含义
除了一般的文字和词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线索和信息,语言中有些特殊的成分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有些还别有情趣。
比如数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数字各种语言都有,而且数量封闭,主要就是“零”到“九”,再加上“百、千、万、亿”等。外语中的数字当然也有文化含义,比如“十三”在西方人眼中就很不吉利,一般都认为是跟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有关。而汉语中则几乎每个数字都有特定的内涵,数字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就以“一”到“十”的几个数字为例:“一”被汉民族认为是万物之祖,万事之源。《老子》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观念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二”是汉民族心理中尊崇的偶数之首,“二”不但涉及“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辩证思想,也反映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文学形式中的对偶和对仗,建筑工艺中的对称和均衡。“三”和“六”都具有神秘色彩。汉民族先哲认为宇宙乾坤共有“三维”,即“天地人”和“日月星”。日常生活中也往往以“三”为法度,如“三军、三教、三纲”等。此外人有“六欲、六神”,家人有“六亲”,学有“六艺”,佛家讲“六根”等。“七”一直被汉民族尊崇为神圣的数字。《周易》、《庄子》中都提到世界是经过七天创造出来的,这与西方《圣经》故事中上帝七天创造万事万物的说法似不谋而合。“九”自古至今都表示最大的基数。因此像“九族、九天揽月、九州方圆、九霄云外、一言九鼎、九死一生”等说法都是极言数量之大。“九”的倍数也往往是表示极大的量。比如“十八层地狱、十八般武艺、女大十八变、三十六计、三十六行、七十二变、八十一难”无不如此。“一〇八”与佛教和神话还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中有一〇八个菩萨,寺庙敲钟要敲一〇八下,另一说佛教认为人有一〇八种烦恼,敲钟一〇八遍便可以消愁解忧,《水浒》中的一〇八将则是36天罡和72地煞下凡。再如“十”,中国人审美心理追求十全十美,视“十”为完整、圆满、吉祥的象征,凡事偏爱以十为标准数量,如“十大、十佳”。甲骨文就有了十进位制(逢十进一)的计数方式,这远比世界上其他古代文字中的计数方式科学,这大概也是华夏民族崇尚“十”的一个源头。
再如人名地名中表现的文化含义。汉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姓氏,尤其是“姓”。“姓”字由“女”和“生”组成,《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这就说明“姓”产生于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例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可见母系社会人们都以母亲的姓为姓。从不同的人名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比如东汉和三国盛行单名;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人名也弥漫着佛教气氛;宋代则喜欢用五行来排列序辈。近现代的人名更是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女的名字中“芳、兰、丽、媛”比比皆是,男的名字中“伟、俊、斌、杰”随处可见,从中就可以看出汉民族人都希望女性如花似玉、清纯可爱,男性英俊伟岸、文武双全的共同价值观念。地名也具有民族文化特征。比如“中国”历史上也分别叫作“中华、华夏、九州、神州、赤县”,这就反映了我国政治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变迁。我国南方一些地名与北方地名同名,如福建的福州一度叫作晋安,福建的泉州一度叫作晋江,这就反映了西晋末年北方居民因战乱而大举南迁进入福建定居的情况。从地名中还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比如带“金”字的地名就可能与当地开采铜矿有关;带“冶”字的地名可能与当地铜或铁的冶炼业发达有关;带“亭”字的地名与当地曾有军事瞭望设施有关;带“集”字的地名一般都是农村集市所在地;而叫作或曾叫作“绥远、定远、抚宁、永安、康平、康定”之类名称的地名则可能就是当年发生过战乱而被朝廷收复的边疆地区,或发生过战争、瘟疫、灾害的一些地区。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