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963

概要:五、参考文献链接●吕叔湘(语文散论,《吕叔湘文集(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由“rose”译为“玫瑰”引起的感想。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代词用she),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原来她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到后头又发现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娘”。要是这位cousin在书里只是昙花一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父系母系、年长年幼、辈分性别,全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主人公的cousin,你把他翻成什么好呢?伍光建老先生(如果我没记错)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表亲”,可以勉强对付一气,管住了四分之三:母系的全部,父系的一半。可是再一想,既然辈分、性别等等全都不知道,那就翻成“表姐”或“表弟”也都不能算错,正如把形状不详的rose翻做“玫瑰”一样。说到人们的称呼,又想起一件事。多年以前我翻过A.A.Milne的一个独幕剧TheBoyComesHome,那里边有一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吕叔湘(语文散论,《吕叔湘文集(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
由“rose”译为“玫瑰”引起的感想。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代词用she),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原来她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到后头又发现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娘”。要是这位cousin在书里只是昙花一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父系母系、年长年幼、辈分性别,全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主人公的cousin,你把他翻成什么好呢?伍光建老先生(如果我没记错)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表亲”,可以勉强对付一气,管住了四分之三:母系的全部,父系的一半。可是再一想,既然辈分、性别等等全都不知道,那就翻成“表姐”或“表弟”也都不能算错,正如把形状不详的rose翻做“玫瑰”一样。
说到人们的称呼,又想起一件事。多年以前我翻过A.A.Milne的一个独幕剧TheBoyComesHome,那里边有一处,叔叔跟侄子说话,火儿了,拍着桌子说:“AndPerhapsI’dbettertellyou,sir,onceandforall,thatIdon’tproposetoallowrudenessfromanimpertinentyoungpuppy”一面骂他“小狗”,一面又管他叫sir,这个sir该怎么翻译呢?想了半天,把它翻成“少爷”。英国人嘴里的sir,既可以用来表示恭敬、客气,又可以表示愤怒、讥讽,汉语里找不到一个单一的翻法。很多地方可以翻做“老爷”,有的地方只能翻成“您哪”,有的地方只能不翻,例如很多“yes,sir”只能翻做“是”或者“喳”。像SamuelJohnson那样对生人熟人,高兴不高兴,都是一会儿一个sir(这是十八世纪一般习惯),那就只好翻做“老兄”。恐怕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翻做“先生”,像有些词典里的译法。
●沈阳(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事实上一个人以不同的身份说话,对不同的人说话,在不同的环境中说话,在不同的条件下说话,其表达形式都可能很不一样;因此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环境中的话,也就会有所不同:这些就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1)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交际规范
社会心理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明程度以及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对自身的认识水平都有直接关系,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就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称谓语的使用与说话人的地位就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参与言语交际的双方——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其中包括两种关系:权势关系和等同关系。一般来说处于权势关系的双方说话时会采取比较正式的语体,处于平等关系的双方说话时就会采取比较随便的语体。人们互相称呼就受到这种社会心理的制约:在平辈的同学、同事、朋友之间往往可以“直呼其名”甚至称呼绰号;但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甚至陌生人之间,则通常必须要加上一些表示尊敬的称谓词语,如“王大爷、李老师、张主任、刘处长”或者“吴先生、李女士”之类。汉语中称呼对方“您”和“你”也是有分工的,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权势关系中受控制的一方对权势一方总要用“您”来称呼,用“你”就显得不礼貌。除非在特定情况下说话者是有意去破坏这条规则而表达相反的意思:比如曹禺《雷雨》中四凤和父亲鲁贵有一段对话,开始四凤称鲁贵用的是“您”,但后来发现父亲为了要钱竟用她和周萍的关系来要挟时,便改口说“你疯了!”,一个“你”字便表示出对父亲的气愤、轻视和厌恶。再如本来是陌生的或者是上下级关系的男女之间一开始女方可能用“您”来称呼男方,但如果有一天女方开始转而称呼“你”时,就可能表示女方已经认可男方的追求,双方之间一旦成为恋人关系当然也就是一种地位平等的关系了。
再如委婉语的使用也表现出社会心理的制约。通常人们说话总是要减轻言语的刺激性,把一些不雅或不吉的词句换一种形式来表达,所谓“外交辞令”就是指这种语句。其实这种言语表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比如汉语的言语交际中一般不直说“拉屎、撒尿”,总是改说“上洗手间、方便一下”等;女性来了月经也一般是说成“例假、倒霉”。除非是在医学或法律文本中,通常人们也会避免直接提及“性jiao”,最多说成“做ai、上床”;即使是批评不正当的性关系,也往往说成是“男女关系问题、生活腐化”等。当然生活中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有人为了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粗俗”和“狂放”,或者为了要发泄自己极度的愤怒,就常常故意直接使用跟“排泄、性器官、性、死”等相关的一些词语。北京足球场上有名的“京骂”(即直接说出与不伦性活动相关的词语)也属于这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只不过为了发泄不满情绪就使用这样的词句,不仅违反社会的道德文明准则,毕竟也有违通常的言语表达规范,因此大多数人对此还是肯定会非常反感,甚至觉得不可接受的。
谦称词语的使用同样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别。中国人自古就有对自己谦虚对别人褒奖的表达习惯。如把自己谦称作“愚、鄙人、不佞、不才”等,把对方尊称为“君、公、高明、足下、先生”等;而且由人及物,谦称自己的就是“寒舍(自己的住宅)、拙文(自己的文章)、犬子(自己的孩子)”等,褒称别人的就是“尊意(对方的意见)、贵体(对方的身体)”等。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习惯于这种自谦的表达,比如明明做了一桌好饭菜,却要对客人说“没有什么好吃的、粗茶淡饭而已”;明明自己水平很高、能力胜任,偏偏要对别人说“才疏学浅、力所不及、受之有愧”等;碰到别人夸奖自己,总是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话。在接受别人送礼时,嘴上总是要说“带礼物干什么?”。而与中国人崇尚谦逊迥然不同,西方人的表达则比较坦率,也不大恭维别人。如果在家里招待客人,一定会说“这可是我(我太太)精心为你们准备的饭菜”。如果受到别人表扬,包括别人夸奖自己长得漂亮,一般总是会说“谢谢”,非常乐意接受别人的表扬和赞扬。正因为汉民族和西方民族在这方面的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因此也就难免会在交际中造成某种不必要的误会。比如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说“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可能会误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听到“带礼物干什么”,可能会误解对方不喜欢这件礼物。同样如果一个西方男子在中国刚见到一个女孩子就夸她长得漂亮,那女孩子不但可能会不高兴,闹不好还要惹出麻烦呢。
(2)物质生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语句选择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居住环境、地理条件和物质生活习惯,因而可能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和审美心理。这些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
地理条件的差异就可能影响语言的表达。比如西风吹来,给亚洲东部地区带来的是花木的凋零和冬天的肃杀,而相反在西欧国家,恰恰是西风唤醒了昏睡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这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自然对“西风”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汉语中“西风”总是用来比喻腐朽衰败的事物,表达凄凉悲伤的心境。而英国诗人雪莱著名的《西风颂》,则把“西风”当作春天的使者,借以抒发豪迈、奔放的情怀。类似的又比如汉语中比喻坚强不屈常用“青松”,英语中却是用“栎树”;汉语中比喻新事物涌现用“雨后春笋”,俄语中则用“雨后蘑菇”,这同样跟不同的地域条件相关。
物质生产的特点也可能影响语言的表达。比如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在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历史悠久的丝绸生产培养了汉族人对桑、蚕、丝、绸的深厚感情,这自然影响到对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表达爱情上,汉语中就乐于选用“桑、蚕、丝、绸”作为喻体来讴歌真挚、纯洁和持久的爱情。例如南朝乐府《作蚕丝》中的句子:“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全诗以春蚕自喻,并以“丝”谐音“思”,从而表现了对爱情的执著。但是其他民族就不一定也会选择同样的物品比喻或描写爱情。有的民族语言中用“藤缠树”,有的民族语言中用“鞭子和小羊”。当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可能干脆就用钻石和金钱来表达爱情了。比如一则著名的广告语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英国有一篇作品《白衣女人》中的句子是“我把全部感情像金币般倾倒在她的脚下”。
生活习惯的不同同样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比如中国人见面了喜欢用一句招呼语“你吃了吗”,西方人对此常常感到不解。反过来说英语的人见了面常常说“今天天气不错”,“看起来又要下雨了,不是吗”等等。这种问候语看起来只是随口说说的,其实都有生活基础来源。中国人传统意识上就是“民以食为天”,加上历史上各地都常常闹饥荒,人们见面先问吃饭,正表明对别人的关心。而英语中之所以人们见面喜欢谈天气,那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天气多变,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自然英国人对天气就更加关心了。再比如中国人见面如果说“一起去吃饭吧”,通常的理解是说话人要请客;但如果是西方人对你这么说,千万不要误解是他要请客,这句话的意思最多是大家一起去,但还是要各自付钱的。原因就在于在西方国家,目前各自付钱的所谓“AA制”已经深入人心,就连恋人们外出吃饭也是如此,而中国人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这种生活习惯罢了。

 

追忆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