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云南省下关一中 李曙光一、前后联系,古今打通,优化文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开拓型教学原则,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第一,前后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文言积累,在对照比较中,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已知去推知未知,是课题实验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在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高初中文言词语对照卡片”和“高初中文言语法对照表”的整理制作上,着眼点还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比照联系上。进入课堂教学实验后,才感到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词语的前后联系问题。事实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云南省下关一中 李曙光
一、前后联系,古今打通,优化文言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开拓型教学原则,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一,前后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文言积累,在对照比较中,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已知去推知未知,是课题实验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在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高初中文言词语对照卡片”和“高初中文言语法对照表”的整理制作上,着眼点还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比照联系上。进入课堂教学实验后,才感到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词语的前后联系问题。事实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从“你要灌输”到“我要求知”,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地位,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前一句,学生读了不知所云,而后一句则一目了然。如果教师不分轻重,都要逐字逐句地串讲一番,效率肯定低下,达不到优化的目的。碰到这种情况,课题实验中的做法是,学生难于理解的词句,讲透彻,讲明白;而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内容,放胆不讲,让学生自读领会。而讲,则注重前后联系,注意牵线搭桥,创设情景。幻灯打出“蜀之鄙有二僧”(《为学》)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两个句子后,学生从直觉上就可以判定,“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同第一句的“鄙”相同:边邑。但“鄙远”又应该如何解释呢?“边邑”与“远方”的语法关系又如何理解呢?首先看“远”字。“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一句中,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锋利的武器。那么,“远”呢?用法相同,意思是“远方的郑国”。这也就是说,“鄙远”是两个名词在一起,而它们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又不是偏正,按照文言的语法习惯,其中前一个词应该属于“词类活用”了。正如“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与“其父”的关系一样,“宾客”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鄙远”也应作如是观: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鄙,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提供材料,创设意境,探索求知的做法,并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因为那些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老师就放手不讲了,所以这种方法比起从头串讲到尾,面面俱到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学生赢得了阅读感悟的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教文言课文时,“落实重点难点字词句后,多给学生自读时间”。所谓自读,当然应该包括思考在内。而坚持前后联系的原则,能够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背境,达到由此及彼、温故知新的目的。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中读懂文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一比较,“妻子”作为两个单音词,不讲学生自然明白。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由于亲戚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学生往往不把它理解为“父母妻子等亲属”。如果将它与初中课文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臣”离开的是父母妻子等亲属,这就突出了对蔺相如的追慕之切,而如果不是父母妻子都背叛了他,怎么能叫做“寡助之至”呢?其三,前后联系可以更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劝学》并不算难,但其中有些句子,学生往往容易误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很少有学生把它当作定语后置句来处理,明知“爪子与牙齿的坚利”有些别扭,又不知道如何加以调整。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打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就可以明白:“中心语+之+定语+者”是文言定语后置句的典型格式。而有时,其中的“之”字可以省略,“僧富者”就是“僧之富者”。那么,其中的“者”也应当可以省略,“爪牙之利”,就是“爪牙之利者”,可以翻译为“坚利的爪子与牙齿”,而“筋骨之强”应该翻译成“强壮的筋骨”,也就无须多说了。有些句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教师不点拨,学生也容易误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石可镂”,如果不联系“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学生不大会把它理解为被动句。其四,前后联系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言词语的系统认识。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到后头,忘了前头。在课题实验中,总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愚公移山》中的“杂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这样,学生对“然”字做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前后对照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去获得准确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深入了,因而能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
第二,古今打通。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吸收消化,丰富思维,接受文化熏陶。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应当力求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样,类比教学法便应运而生。类比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而且其教学过程正是拿零星知识进行对照印证的过程,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说的“已有知识”,一是指上文已经说过的学生在初中积累的文言文知识,二是指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的古代汉语的痕迹,利用语言的古今继承性,以今证古。
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国的文言文是一种一脉相承,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它和语体是有血肉难分的关系;它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5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文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6要说汉语的特点,这恐怕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应当要体现汉语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日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陌生、茫然。这无论如何是一个误区。“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言变的“过程”,他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死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人人动手,清洁上海!”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有时他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润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只要想一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初中语文第四册《记一辆纺车》)幕、席均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