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正文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693

概要:六、背诵擂台七、课外作业:①作业本6——10题 ②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写出一个片段,分享快乐)第一课时 二 4题 答案(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3)字同义不同的字:昂首观之(看) 观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察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余忆童稚时(时候)时时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徐喷以烟(用) 以以丛草为林(当作) 以丛草为林(把) 项为之强(因为)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之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童趣》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六、背诵擂台
七、课外作业:①作业本6——10题
              ②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写出一个片段,分享快乐)


   
   
   
   
   
   第一课时  二  4题 答案
   
(1)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  鹤—壑  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
  昂首观之(看)               
观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察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余忆童稚时(时候)
时 时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徐喷以烟(用)   以 以丛草为林(当作)
        以丛草为林(把)
     项为之强(因为)
  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5)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第二课时  三  2题  答案
  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用“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
   第二课时  四 4题 答案
得“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而有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视蚊子如群鹤舞空,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成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这一切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稚的好奇心和想像。如“观蚊成鹤”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蚊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千世界,这是视小为大。由于“蹲其身,使与台齐”,又于“定神细思”之中,将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将自己化为渺小的虫豸一类。这是视大为小。这些都是想像产生的效果。 

徐秀形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理想》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