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懂得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我发现的至理名言。 (作者:茅于轼 选自:《读者》2007年第1期 有删改)15.“帮助别人享受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请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总结一下,自己的回答哪些方面与参考答案吻合。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扣住论点得1分,联系实际得1分,表述清楚得2分。示例一:“要学会和大家分享快乐,分享能使一份快乐变成多份快乐。”示例二:“学会助人,助人者自助。”(观点有新意,接近上述意思也可)【感受题型】练习二阅读下面的短文,试着画出文章中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回答其中的1个小题。蒺 藜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4)懂得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我发现的至理名言。
(作者:茅于轼 选自:《读者》2007年第1期 有删改)
15.“帮助别人享受既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儿也不矛盾。”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请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总结一下,自己的回答哪些方面与参考答案吻合。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扣住论点得1分,联系实际得1分,表述清楚得2分。
示例一:“要学会和大家分享快乐,分享能使一份快乐变成多份快乐。”
示例二:“学会助人,助人者自助。”
(观点有新意,接近上述意思也可)
【感受题型】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短文,试着画出文章中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回答其中的1个小题。
蒺 藜
晨 义
河滩上生长着蒺藜。贴紧地面,长长的茎蔓向四周伸展,绿绿的一层,低过所有的草。也开花,浅黄的吧,不知道来没来过蜜蜂。也结籽,籽就是蒺藜,密密的,起初是青绿,等到秋天熟了老了,就变成灰白。混在沙土里,若不是扎了人的手脚,就绝对难发现它的存在。
而少年却喜欢光了脚丫,在沙地上活动。温柔的沙地是他们永远也享不完的福源。河水清浅,沙粒洁净。一群群的小青条飘来摆去,如清风吹动的银针,又像银河里的星星,闪烁迷离。这种鱼异常鲜美,可半天捉不到一条。别看它们静若处子,你一伸手,就瞬间无踪,迅捷得令你茫然无措。那些透明的小虾,弓着身子往后跳,一下一下很好玩。水边地堰上的茅草有很深的根,直直地向下,是去找深处的水。耐心把周围的沙扒开,就能拔出细长的一条,颜色洁白,滋味甘甜。因为扎得太深,总有一截断在沙里。白腊是一种灌木。枝条柔韧结实,弹性极佳,是好战的少年做弓的良木。砍下几条,不大功夫,光滑的腊条就变成了少年战斗游戏中辉煌的武器。蚂蚱多是大头的飞蝗,后腿强健有力,振翅而起,咯咯作响,飞得又高又远。待它落下,悄悄接近,脱下鞋子猛扣过去!这时候蒺藜就出现了。听见“哎呀”一声,知道是踩上了蒺藜。拔掉蒺藜,脚掌已是血迹点点。零星的蒺藜还好对付,若不幸踩在蒺藜棵上,那就无法想像。
地上为什么会有蒺藜昵?它专为扎人而生吗?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去探究。没有谁去特意拔除这种东西。割草的人也总是躲开它,如果不留心而收进了筐里,也要把它挑出来扔掉,大概怕扎了牛舌头吧。
河边的少年都知道河滩上有蒺藜,却没有一个惧怕,没有一个因为可恨的蒺藜而放弃那片温柔的沙地。挨过扎的脚依然赤裸,依然无拘无束活蹦乱跳;而且脚掌越磨越厚,越扎越硬,跑在沙石上,不再感到疼痛。后来长大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想一想当年的蒺藜,就没有了任何的忧虑。原来苦难的教程,自少年就已开课启蒙。蒺藜不只长在地里,它其实无所不在,而且有各种各样。只要你在大地上走动,总会遇到它。脚掌越大,扎上的蒺藜就越多。但无论何种蒺藜,都只能被踩在脚下。它头上的角,永远也不能被高举;它身上的刺,永远也不会是锋芒。它对人的伤害,始终都是失败的证明。没有哪只脚,为几颗小小的蒺藜而停止行走。蒺藜,蒺藜,小小的小小的蒺藜!
现在,不知道上河滩上还有没有那么多小小的蒺藜,还有没有那么多野兔般的赤足少年玩耍奔跃。有时就发出奇想:拿一把镰刀,去割蒺藜,做一件少年时期没有做过的事。
思考练习
1.“蒺藜不只长在地里,它其实无所不在,而且有各种各样。”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2.“没有哪只脚,为几颗小小的蒺藜而停止行走。”这句话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方法指要】
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
“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整体把握文章,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
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有:
1.“解意依情,解意依境”。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必须仔细体会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2.语句蕴含的哲理一定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给人有益思考或启示的,阐释时应注意这一倾向。
3.这些句子往往表达含蓄又蕴涵哲理,理解时需要破解语句使用的双关、反语、比喻等修辞或写作手法,不仅要懂得它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需要注意试题提问侧重在理解还是赏析。
4.理解阐释重要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其阐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5.有些句子看似前后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往往与表现文章主旨有关,理解时需要“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为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各做合理解释就可以了。
6.句子的理解阐释,语言必须正确、简洁、完整,不须再加修辞修饰,也不必类比、联想,只须直接写出其中的道理。
【课堂练习】一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