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数日:( ) 6、题名其上:( ) 其色丹:( )四、选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项( )( )A.罔不因势象形/置若罔闻 B. 左手抚鲁直背/抚今追昔C. 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其人视端容寂/容光焕发五、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 。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5、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数日:( )
6、题名其上:( )
其色丹:( )
四、选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项( )( )
A.罔不因势象形/置若罔闻 B. 左手抚鲁直背/抚今追昔
C. 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其人视端容寂/容光焕发
五、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2、尝贻余核舟一: 。
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5、高可二黍许: 。
6、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8、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9、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11、嘻,技亦灵怪矣哉: 。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①.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③.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附:参考资料
【文学常识】《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主旨概述 】
《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分述。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第6段):总述。总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空间说明顺序】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上一页 [1] [2] [3] [4] [5]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