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675

概要:(4.2节部分内容参考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有关内容)五、参考文献链接●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有删节)“费解”是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虽然有这么个分别,论效果是一样的: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歧义这个毛病也有轻重之分。有时候两种解释显然是只有一种是对的。这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的了解,可是要他猜测一番,使他的时间和精神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例如:①“把赵树理的作品翻译成外国文字,一定要用适当的语言来翻译,否则所翻的作品就不是作者的面貌。”②“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③“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还很小。”④“因为是冬季,没有看到耕种的情形,只看到秋季的收获。”⑤“区代表四十九人,妇女代表倒占了二十一人。”⑥“小屋分成两间,客堂和厨房连在一起,另一间关上了门的房间显然是卧室。”⑦“召开了各校学生家长妈妈会。”⑧“在这几天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①“所翻的作品”可以指原作,也可以指译文,但是从整句来看,自然是指译文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4.2 节部分内容参考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有删节)
“费解”是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讲法。虽然有这么个分别,论效果是一样的:说话不明白,要读者伤脑筋。
(1)两种解释一正一误。歧义这个毛病也有轻重之分。有时候两种解释显然是只有一种是对的。这虽然不至于影响读者的了解,可是要他猜测一番,使他的时间和精神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例如:①“把赵树理的作品翻译成外国文字,一定要用适当的语言来翻译,否则所翻的作品就不是作者的面貌。”②“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③“一边站着一个孩子,看来年纪还很小。”④“因为是冬季,没有看到耕种的情形,只看到秋季的收获。”⑤“区代表四十九人,妇女代表倒占了二十一人。”⑥“小屋分成两间,客堂和厨房连在一起,另一间关上了门的房间显然是卧室。”⑦“召开了各校学生家长妈妈会。”⑧“在这几天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①“所翻的作品”可以指原作,也可以指译文,但是从整句来看,自然是指译文,该说“翻出来的作品”。②容易使人误会当中漏了“一辆”二字,以为是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应该把“和”字改“夹”字,或是在“一辆”底下加“漆了”二字。③“一边站着一个孩子”,让人疑心有两个孩子,其实只有一个。把“一边”改作“旁边”,就不会引起误解了。④“秋季的收获”,似乎是指秋季的收获情形。但是冬季里看不到秋季的收获情形,看到的是“秋季的收获物”。⑤读者可能把区代表和妇女代表看成两种身份不同的代表,其实妇女代表也是区代表。“妇女代表”的“代表”二字宜删,否则应该在前头加上“其中”二字。⑥“客堂和厨房连在一起”可以解释是客堂和厨房的相接,也可以解释是客堂兼做厨房。前面说“分成两间”,可见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应该说“一间是客堂兼厨房,另一间……”。⑦可能解释成“学生家长会”和“妈妈会”,但实际上这一定是二而一的东西。应该改作“‘妈妈会’(学生家长会)”。⑧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两种解释都可能。这种错误比前一种更严重,因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读者就无从知道你的真意所在了。例如:⑨“所以能有这些收获,除去领导上的努力及工人们的自觉要求外,并在各个班以四个人组织了检查小组,在读报时间进行检查和督促。”⑩“现全渠已勘测完毕一百四十四华里。”“不管实际情况及个别成员水平的还不够……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能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⑨可能是每班组织一个四人检查小组,也可能是各班共同组织一个四人检查小组。⑩没说全渠究竟有多长。如果全长一百四十四华里,那么该说“全渠一百四十四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一百四十四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一百四十四华里。”的歧义是:(甲)不管“实际情况”及“个别成员的水平还不够”,(乙)不管“实际情况及个别成员水平”的还不够。的歧义是:(甲)原作的“风格”和“语言”一致,(乙)译作的“风格和语言”和原作的“风格和语言”一致。●吕叔湘(歧义的形成和消除,《吕叔湘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有删节)
结构切分不同的例子:(1a)“我们∣三个一组。”(1b)“我们三个∣一组。”(1a)“三个一组”是“我们”的谓语,(1b)“一组”是“我们三个”的谓语。
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了一个有四种意义的例子:(3a)“叫:‘汽车,快点儿!’”(3b)“叫汽车,快点儿!”(3c)“叫汽车∣快点儿。”(比乘电车什么的)(3d)“叫∣汽车快点儿。”(3a)由“叫”字引进一个命令句,是对出租汽车说的。(3b)是两个命令句,是对身边的某人说的。(3c)是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儿”是谓语。(3d)是一个直接命令句(对身边的某人)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汽车)。
有一个老笑话:有一个人赴宴,看见席上有板鸭,恍然大悟,说:“以前我不知道咸鸭蛋是哪里来的,现在知道了,原来是咸鸭生的。”对于“咸鸭蛋”的正确的和错误的理解可以用不同的结构分析来说明:(4a)“咸∣鸭蛋。”(4b)“咸鸭∣蛋。”
曾经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解释“不要求全负责”,说是“不要要求人家负全部责任”。一时传为笑谈。(5a)是正确的分析,(5b)是错误的分析:(5a)“不要∣求全负责。”(5b)“不要求∣全负责。”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有删节)
“歧义(ambiguity)”指一个符号可以有多种理解这种性质,它跟模糊和笼统不同。“模糊(vagueness)”指一个符号的边界不明确的情况跟明确的情况比起来显得十分突出。例如,颜色名称“褐色”是非常模糊的,“椅子”这个词也一样。事实上,“模糊”这个词本身是十分模糊的;因为边界不明确的情况显得十分突出,这个说法本身,其边界不明确的情况也很突出。符号的“笼统(generality)”指它适用于若干个事物,人们承认这些事物有差别,也不见得忽视这些差别,只是这些差别在使用这个符号的语境中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例如,汉语的“人”比英语的“man(男人)”或“woman(女人)”笼统,它用于不需要指出两性差别的场合。同样,“有色的”比“红色的”笼统,在许多交流场合中笼统概念“有色的”正是所要传达的意思。但是,“他一点儿没生气”是个歧义句,因为当“生气”作发怒讲时,全句的意思是:他压根儿没有发怒;当“生气”作活力讲时,全句的意思是:他没有一点儿朝气。没有什么理由把发怒和朝气归纳成一个笼统概念“生气”,更不用说它们的结构方式根本不同:作发怒讲的“生气”是动宾结构,作朝气讲的“生气”是定中结构。
词典中几乎每个词都有几个不同的定义,就此而言,差不多每个词都是有歧义的。语法书中孤立的引用的、并非实际使用的词语和句子,大都也是有歧义的。但是如果一个词或更长的形式被用来构成实际语境(上下文或情景)中的一篇话或一篇话的一部分时仍然可以有多种理解,那么这就是“语篇歧义(textualambiguity)”。换一种说法,孤立地引用的语言形式是“类型(type)”,出现在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形式是“实例(token)”。

 

追忆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