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正文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280

概要: 五、判断下面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A.木(象形)休(会意)江(形声)房(形声)B.座(象形)占(形声)架(会意)芳(形声)C.固(形声)攻(会意)旗(形声)本(会意)D.语(形声)究(形声)材(会意)见(象形)六、判断下面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A.手抢慢力海B.拉琶监弦裹C.饮蜻跚峰地D.鹉警雾基羞3.3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通过符号重叠来造字的方法。参考答案:“林”:长在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森”:树木众多。“炎”:热。“焱”:火焰。“淼”:水势辽远,同“渺”。“磊”:石头多。“轟”:“轰”的繁体,模拟群车行进发出的巨大声音。“鱻”:“鲜”的本字,本义可能是鲜鱼的气味。“羴”:“膻”的本字,本义可能是羊或羊肉的气味。“叠罗汉”造的字的意思多是表示某事物众多的情状。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字形演变的共同点。参考答案: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逐渐改变成比较平直的线条,象形程度降低,字形趋于方正。主流的演变趋势是笔画变少、书写简化。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特殊形声字的造字过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五、判断下面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
A.木(象形)休(会意)江(形声)房(形声)
B.座(象形)占(形声)架(会意)芳(形声)
C.固(形声)攻(会意)旗(形声)本(会意)
D.语(形声)究(形声)材(会意)见(象形)
六、判断下面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
A.手 抢 慢 力 海   B.拉 琶 监 弦 裹
C.饮 蜻 跚 峰 地   D.鹉 警 雾 基 羞
3.3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通过符号重叠来造字的方法。参考答案:“林”:长在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森”:树木众多。“炎”:热。“焱”:火焰。“淼”:水势辽远,同“渺”。“磊”:石头多。“轟”:“轰”的繁体,模拟群车行进发出的巨大声音。“鱻”:“鲜”的本字,本义可能是鲜鱼的气味。“羴”:“膻”的本字,本义可能是羊或羊肉的气味。“叠罗汉”造的字的意思多是表示某事物众多的情状。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字形演变的共同点。参考答案: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逐渐改变成比较平直的线条,象形程度降低,字形趋于方正。主流的演变趋势是笔画变少、书写简化。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特殊形声字的造字过程和演变情况。参考答案:“鸡”本是象形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奚”,像鸡的形符又换成了“鸟”旁,后来简化字把声旁又简化成“又”。“齿”本是象形字,像人嘴里的牙齿,后来加注声旁“止”。“星”本是象形字,后来加注“生”作声旁,形旁的三个小圈简化成一个。“罔”是象形字“网”加注“亡”声。“燃”本字是“然”,从“火”“肰”声,后来又在其基础上加注意符“火”,成了有两个形旁的形声字。“溢”本字是“益”,会意字,表示水从器皿中溢出来,后来又加“水”作形旁,“益”成了声旁。“寶”本是会意字,从“宀”从“贝”从“王(玉)”,表示屋子里有贝、玉等珍宝,后来加注“缶”作声旁。在本字的基础上又加注形旁或声旁可能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分化字形,加了偏旁的字专门表示原来字的某一部分字义(“燃、溢”就是如此);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字义或字音,有时候似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形声字(“鸡、齿、宝”就是如此)。
四、答案略。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各种造字方法。正确选项是A。A中“江”左形右声,“工”和“江”古音相近。B中“座”应该是形声字;“占”从“卜”从“口”,是会意字;“架”是形声字,上声下形。C中“攻”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D中“材”是形声字;“见”(見)在“人”上加“目”,是会意字。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各种造字方法。正确选项是D。D中“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也是形声字。A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状。B中“监”(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C中“饮”是会意字。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汉字的产生
一、图画和文字
一般都认为文字是起源于图画的,即是由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以后逐步形成的。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只能算是图画,哪个阶段是图画和文字参半,到哪个阶段才算是文字呢?文字学界对此有较多分歧。教材中的纳西族东巴经文虽然已经使用了假借字和形声字,但是很多意思仍然是用文字画的手法表示出来的,所以仍只是“文字性的图画”或“图画性的文字”。不过“文字画”和“图画字”跟文字的起源确实很可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文字的诞生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关系也应该是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关系肯定会具有从不那么确定,到比较确定,到完全确定的若干个阶段。东巴文字中有的图形跟语言单位的关系已经比较确定,而有的就还不那么确定,正好说明了图画和文字之间有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
二、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产生有多种传说。一种是“结绳记事”说,不过结绳毕竟最多只是用来计数和帮助记忆的工具,与能够系统记录语言的文字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认为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这种说法也是靠不住的。文字从无到有无疑是个浩繁的“工程”,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先秦时期著名哲学家荀子就曾经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意思也就是说,古代创造文字的人很多,只不过可能仓颉专门整理过古代的文字,所以唯独仓颉的名字流传了下来。但荀子只说了仓颉和汉字的关系,没说汉字是怎么产生的。汉字起源还有“河图、洛书”的传说,《易经》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推测这可能是当时有人在黄河、洛水的山崖边发现过一些图形刻画,于是就附会成天赐的创造文字的蓝本。不过“河图、洛书”是否确有其事,假定真有这样的图形刻画又到底与汉字有什么关系,也还无法得到证实。
今天能看到的最可靠和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金文则稍后。甲骨文和金文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而如果认为从原始文字到成熟的文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可以设想原始阶段的汉字就应该远远早于距今3400年左右的商代后期。《尚书》记载周公对殷商遗民说:“唯尔知,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商代kai始才保存有完整的文献资料。商代前后不过短短的200年左右,一种文字从开始形成到比较成熟不可能只经历那么短的时间。因此还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汉字是起源于夏商之际,或者夏代还没有文字。根据近年出土的资料,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的陶器上已经刻有一些数字和单字;稍后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遗址的陶器上也发现了一些与后世汉字有渊源关系的图形符号。如果有更多的地下材料出土证明那个时期已经有原始的文字符号,那么汉字诞生的时间就要提前到距今5000~6000年前,几乎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了。
4.2汉字造字和汉字字形
一、“六书”和《说文解字》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也就是“六书”。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西汉刘歆《七略》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大概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花费了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阐述了“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释对后人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他的解释和所用例字并不十分明确,因而后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假借、转注”不是汉字的造字之法,而是用字方式。但大致说其他四类汉字的构造类型还是清楚的。
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该书广征博引,共收9353个汉字。方块汉字有独体的,如“一、水、木、手”等,有合体的,如“字、打、肝、性”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也就是“说文解字”的意思。《说文》采用“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开创了以“六书”为中心的汉字学理论。该书还将9353个汉字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这种“举一形以统众形”的方法对后世的词典编纂有很大影响。《说文》的注释体例基本是用小篆写下一个汉字,先讲字义,然后讲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这种“就形以说音义”的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汉字的字形变化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字形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文字性质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主要的不同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了的,但是形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是到南北朝时期才用开,到隋唐时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而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