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至于行书和草书则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是汉字字形的一种别体。草书的出现早于楷书,是隶书的一种简便写法。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为“章草”。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为“今草”。行书在东汉晚期出现,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儿、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儿、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五、参考文献链接●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对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我们把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至于行书和草书则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是汉字字形的一种别体。草书的出现早于楷书,是隶书的一种简便写法。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为“章草”。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为“今草”。行书在东汉晚期出现,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儿、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儿、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参考文献链接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对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我们把还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
……
从表面上看,似乎从人类学会画图的时候起,就有了产生文字的可能。有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经会画人和野兽等事物了。他们为什么不能画一个人当作人字,画一头鹿当作鹿字呢?难道原始人没有可能指着画出来的一头鹿说出“鹿”这个词来吗?这种可能当然存在。但是这跟自觉地用鹿的图形来记录“鹿”这个词,完全是两回事。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可能直接用图画来代表事物,而不会想到用它们来记录事物的名称——语言里的词。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开始出现。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只要民族的生命还存在,或者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长期扼制,文字也和语言一样,总要不断地发展。它们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单就甲骨文字来说,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纪录,是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间的东西。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故有时也称之为“卜辞”。
卜辞的程式非常简单,大抵是“某日某人卜问某事,吉或不吉”,有时纪录其效验。纪日用干支,不像后人用数目字,故干支文字极多。程式既简单,千篇一律,故所使用的文字有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只有三千五百字光景。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可以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
由此可知,卜辞所使用的文字并不是殷代文字的全部。由于程式的限制,没有机会被卜辞所使用到的字一定还有。例如一个“民”字,在周初的青铜器铭文中已经习见了,而甲骨文中却没有民字,也没有以民字为偏旁的字。殷代,毫无疑问是有诗歌的,也会有其他的散文。殷代诗歌,迄今无所发现。《诗经》中有所谓《商颂》,那是春秋时代宋国的诗歌。殷代的散文,如《尚书》中的《盘庚》和《高宗肜日》等篇是可信的,虽然经过后人的润色。其中已有“民”字,也还有不少其他的字为甲骨文中所未见。
殷王室尽管深于迷信,但当时的文化程度距离原始蒙昧时期已经很远了。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
●沈阳(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最初出现的汉字字符大都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概括起来这些表形的字符又分别有“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三种情况。如果从这些表形文字的不同作用看,也可以说汉字首先是从“象形”发展到了到“表意”。
“象形”就是简化了的事物的图形,这肯定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中能够辨认出和甲骨文有明显渊源关系的几个符号全都是象形符号,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木”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繁体字的“门(門)”和“车(車)”就像门和车。金文中的“象、马、牛、羊、鱼、鼠”这样的字也都是描摹动物的样子。甲骨文中有些字只是图形简化了,但还是看得出事物的轮廓或有特征的部分。象形字必须象事物之形,但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而且具体事物有形可象,抽象事物却画不出来。于是人们只能采用另一种造字方法,就是“指事”。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本”和“刃”,树和刀好画,但树的根部和刀的锋刃却不好画,于是就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是刀刃。又如“彭”字左边是一个鼓,右边的几画表示鼓声;“晕”字是在“日”字四周画上几画,表示“日”周围的光晕。指事字已经由单纯象形过渡到突出表意,这就给人们造字以新的启发,既然可以在象形字上加个符号构成一个新字,那么自然也就可以在象形字上加上另外的象形字构成一个新的字。这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会意”。比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凵”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步”包括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再如“立”从大从一,表示人站在地上;“陟”从阜从步,表示两脚登山;“降”从阜从夅,表示两脚从山上走下来;“坠”从阜从倒人,就表示人从山上掉下来等。
汉字只有到了表意阶段,才能够记录语句。但是表意的方法毕竟还是要受到很大限制。因为语言是用声音来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在语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的词,也有表示事物个性的词;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也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有实词,也有大量的虚词:这些词不是表意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字来加以记录的。例如可以画出一棵树的样子“木”来表示“树”,可是树有千百种,如“桃、梅、桔、柿、松、柏、杨、柳”等,又怎么能一一会意造字呢?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抽象概念,比如“思、想、念、虑、忘、记、疑、惑、忿、怒、怨、恐、惧、悲、愁、哀”等等,更不是靠会意可以造出字来的。这样汉字中就又开始出现假借表意字符来表音的“假借字”和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如果从假借字和形声字的独特作用看,也可以说汉字又从“表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音”。
“假借”是汉字中比较早出现的一种纯粹表音的方式。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不少假借字。卜辞“其自东来雨?”这五个字中就有四个是假借字。比如“其”就是“箕”的初文,这里借作虚词;“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这里借作介词;“来”本义是“大麦”,这里借作动词。有了同音假借的方法,就可以用较少的字记录语言中较多的词语,甲骨文中假借字较多,就是因为当时字少的缘故。但是假借字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同音字和多个意义的字,也就使得字符表示声音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别意义的功能越来越少。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就是如果字符数量继续减少,最后少到和语言中的音节乃至音素一样多,甚至完全不区别意义,那么汉字也就会像其他语言一样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可是汉字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也就是又产生了一种字符中一半符号表示意义范畴、一半符号表示声音类别的“形声字”。如前面说的“桃、梅、桔、柿、松、柏、杨、柳”等各种的树,由于有了形声字,其中的形符都是“木”,表示都跟树有关,但是声符不同,各自就表示不同的树。上面说的“思、想、念、虑、忘、惑、忿、怒、怨、恐、悲、愁、忆、惧、悚”等各种心理活动,由于有了形声字,其中的形符都是“心”,表示都跟心理活动有关,但是声符不同,就表示不同的心理活动。由于形声字有区别同音字和多义字的作用,而且很容易制造出来,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并部分地取代假借字和其他表形的字符,最终成为汉字的主体。
追忆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