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999

概要: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2、提问方式: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3、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4、答题示例◆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解析——“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2、提问方式:
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出现,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3、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阐运用)
(3)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效果)
4、答题示例
◆例1: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解析——“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例2: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析——《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 ,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
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阐运用)
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效果)
5、练习巩固
◆练习一: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效果)
◆练习二: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跨越时空的思念(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2. 小升初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3.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4.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6年高三...
  5.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6. 2016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长恨歌》教案(人教版...
  8.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
  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意...
  1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11.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登岳阳楼》(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13.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14.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15.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16.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17.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