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综合语文教学资料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正文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阅读:8836

概要:在无限的时空之中,生命的存在大略可分为十类形式,自低到高,依次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类众生,只有佛的境界才是平等无别的圆满极致,其他九类生命都可无限细分,可谓“有多少种心,便有多少类生命”。其中前面的六类众生因有种种颠倒妄想的行为,仍处在轮回的生死孽海之中,未得解脱,所以叫“六凡”;后面的四者因为已经证悟宇宙实相,明了因果,能够顺因果做事情,奉道守真,也就超越了生死轮回,自在受用,所以称做“四圣”。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要超凡入圣,横出三界,不受轮回,了生死,证涅槃(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得自在。勉强用比喻来说这层意思。木炭、石墨和钻石,从本质上看都是一样的,全由单一的碳原子构成,但由于碳原子排列的分子结构不一样,才有了木炭、石墨和钻石的差别。木炭、石墨显得又黑又脆,而钻石则表现得璀璨光亮,坚硬无比。体性虽然相同,但因为经历了不同的温度和高压,就有了相上的差别,相不同,受用自然就有天壤之别。同样的,众生在体性上讲都具有佛性——碳原子,他原本可以象钻石一样璀璨闪亮,只是因为妄想执著的缘故,体性被蒙上了尘垢,最后只能像石墨和木炭那样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在无限的时空之中,生命的存在大略可分为十类形式,自低到高,依次是“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类众生,只有佛的境界才是平等无别的圆满极致,其他九类生命都可无限细分,可谓“有多少种心,便有多少类生命”。其中前面的六类众生因有种种颠倒妄想的行为,仍处在轮回的生死孽海之中,未得解脱,所以叫“六凡”;后面的四者因为已经证悟宇宙实相,明了因果,能够顺因果做事情,奉道守真,也就超越了生死轮回,自在受用,所以称做“四圣”。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要超凡入圣,横出三界,不受轮回,了生死,证涅槃(常乐我净的永恒境界),得自在。勉强用比喻来说这层意思。木炭、石墨和钻石,从本质上看都是一样的,全由单一的碳原子构成,但由于碳原子排列的分子结构不一样,才有了木炭、石墨和钻石的差别。木炭、石墨显得又黑又脆,而钻石则表现得璀璨光亮,坚硬无比。体性虽然相同,但因为经历了不同的温度和高压,就有了相上的差别,相不同,受用自然就有天壤之别。同样的,众生在体性上讲都具有佛性——碳原子,他原本可以象钻石一样璀璨闪亮,只是因为妄想执著的缘故,体性被蒙上了尘垢,最后只能像石墨和木炭那样暗淡无光。尘垢最厚的就是地狱众生,尘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就是佛菩萨境界。十法界众生因为妄想执著的轻重不同而具有了迥然不同的众生相,也就有了众生形形色色的生活境遇和人生体验。关于宇宙中生命现象的探讨也是现代科学的兴趣所在。凭着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随着人类视野的拓展,现代的多数科学家也坚信宇宙存在着多维时空,生命的形态和现象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的生命其智慧程度可能要远远高于我们地球人类,其身体结构也可能与我们地球人类迥然不同。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在浙江大学逸夫体育中心作过《膜的新世界》的公众演讲。演讲中霍金以尽可能通俗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是三维的,再加上一个标度时间的维,从而形成了四维时空,而在“膜”理论中,时空是十维或十维以上的,我们也许就生活在多维空间中的一张“膜”上。高维时空的生命俯瞰我们人类就像我们俯瞰花蕊中的蚁类细菌一样。按照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说法:“人类生活在一个十三维空间的泡沫上。”我们如果“把自己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岂不显得荒谬而可怜?当然现代人们对高层生命的存在还仅仅是一种悬想,尚没有真实的证据。而佛经在许多经论中却用极其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宇宙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大层次,三界中又有若干小层次,每个层次中又存在着“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生命体。生命在宇宙中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每类生命处在各自的生存时空,有各自的生存法则,所以绝难相见,不可思议,但是只要因缘汇际,也是可以道交感应的,奥妙全在一心,心含万法。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把握的,你才是命运的真正主人,每个人的言语、心念和行为等种种造作决定了自己的来生去处。观音菩萨遇到困难也要念观音菩萨——自己度自己。“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我命在我不在天”“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等格言说的都是这层意思。据《六祖坛经》记载,五祖弘忍禅师将心法传于慧能后,就在夜里送六祖慧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后世遂有了“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隽语。《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很清楚地讲了自度的意思。可见佛菩萨只是传播真理的人,教授众生方法引导我们走出轮回的人,真正的解脱仍然得靠众生自己修行。像吃饭上厕这样的小事别人尚且无法代劳,更何况是了生死的大事。修行到最高境界,你就和佛菩萨平起平坐了。心、佛、众生从体上讲三无差别。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神灵在起作用,更没有高高在上的上帝在审判你,只是你无始以来身口意的业力在牵引着你出没浮沉于生死之海,忽而为人,忽而成鬼,忽而上天堂受种种福报,忽而下地狱还种种孽债。逆境顺境、地狱天堂其实都是你自己业力的变现而已。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不懂佛理的人就像梦中未醒的人,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明明摆着,等到觉悟以后,发现种种法相都是自心所造,哪有什么三千大千世界啊!心里彻底清净,六道轮回自然就没有了。“缘起性空”“业力因果”可以说是佛教所揭示的宇宙根本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凡夫俗子,遭遇顺境,得意忘形,遭遇逆境,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他们不明因果,平时做事只求一时快乐而全然不计后果,待到报应现前承受恶果时便狂乱恐惧。而圣人贤士深谙因果,做事之前总要三思而后行,不造恶业,清净无我,遇顺境,知道是以前的种种善行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值得欢欣;遇逆境,知道那是以前种种不合圣道的颠倒妄行的必然业报,坦然承受便是,权当作还宿债。所以遭遇顺境,不欢不喜,遭遇逆境,不惊不怖。

业有净染之别。恶业有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yin,如果在行为上能够做到尊重各种生命,未经同意不私自窃取别人的财物,不做邪yin之事,那么就是一个行为清净的人。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如果在语言上能够做到不说挑拨离间的谗言,不说拍马溜须的巧言,不说伤人和气的脏话,不说无有其实的谎话,那么就是一个语言清净的人。意三者,贪、嗔、痴,如果在思想上能做到不贪图名利声色,对于逆境能够不起怨天尤人、嗔恨报复之想,对于顺境亦不贪染执著,对于事理能够明白通达,不犯糊涂,那么就是一个意念清净的人。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是后世投生三善道的保障,超凡入圣的资粮。反之则是后世堕落为三恶道的祸源,苦难烦恼的渊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请教鸟窠禅师何为佛教,鸟窠禅师作了这样的开示:“众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教。”诗人很不以为然,说这种话语连三岁小儿都会讲,禅师回道:“其中的道理很深。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由此可见,佛教是非常注重实践而忌讳高谈阔论的,所谓“说食不饱,行一分佛事,得一分功德”。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强调真正的修行仍在人事当中,人格的完善就是佛道的成就。对于明白事理的人来说,世间的一切尘事也就是佛事。对于贪嗔痴愚的人来说,世间的一切尘事则都成了魔事。离开世间另觅佛法犹如到兔子的头上去找牛角一样了不可得。譬如做学生的,如果能时时自净心意,专心用功,搞好学业,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这就是在行佛事;做老师的,如果既能广学博究获得真知真见,又能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讲坛上下都能做到言行一致,以身垂范,平时不以应酬吃喝为乐事,不以奉承迎合为能事,真正地以人格和知识去感化学生,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为佛祖所赞许的善行。离开清净心,就算天天磕头烧香、求神求佛也没有用。什么是真正的高香?去过寺庙的人都会看到在供着佛菩萨的案台之前悬着一块黄布,上面绣着“戒定真香”四个大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真正的高香就是“戒”和“定”!如果能够遵守各种做人的道德戒律,慎独守真,追求人格的完善;如果能够收摄那颗散乱昏沉的攀缘外驰之心,让你的心念时时处处栖居在清静定境,人在哪里,心在哪里,那么你就是在烧高香,你就是真正地在磕头拜佛。

佛教又认为人身难得。《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舍此人身,想再投生为人,则如高山顶上,胡乱垂线,而能正穿针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龟伸头,恰入孔洞,其机缘之数,固甚寥寥。”《杂阿含经》卷十六云:“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至海东,浮木或至海西,围绕亦尔。虽复差违,或复相得。凡夫漂流五趣之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佛陀在许多经论中反复告诫弟子,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生而为人概率极小,其机遇非常稀有可叹,所以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不好好珍惜人生,勤进用功,而是纵欲妄为,只图眼前的享乐,那么无常到来、一息不存之际必将直堕三恶道而万劫难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圣贤振聋发聩的警语响彻千古,我们怎能充耳不闻、糊糊涂涂了此一生?

树立了三界三世的时空观,你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明白了因果业力,你就会赞叹原来天地之间所有的事情竟是那样的公平,我们今天之所以生得这副模样,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生活境遇,良有以也。如果不善自珍惜,顺境可以转化为逆境;反之,逆境也可转化为顺境。所以我们应该勇于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皆应向善,守住心中那轮清月,勿使有尘埃。长此以往,心垢灭尽,终有心解云开、慧日普照的一天。明白了人身难得的道理,必将警策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生命,领取而今现在,莫要蹉跎岁月,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笔者有诗云:“人生如白纸,彩笔身口意。可绘月下莲,清虚寄高逸。亦能信涂鸦,污浊难入眦。回首叹来路,雪地留仄迹。百年如露电,吾当深思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
上一篇:眼中“枝叶”与胸中“世界”:谈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相关文章
  1.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2.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