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审察人们的生活态度,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芸芸众生,他们的行为举止,起心动念,莫不受制于某种观念。“死亡意味着虚无”的观念决定着世人对生的依恋与放纵;“死亡意味着面谒上帝”的观念驱使基督徒如履薄冰的生存;“死亡意味着轮回”的观念使得佛教徒生前忙于积德行善。同为人类,至善者,能够舍身成仁;至恶者,害人惟恐不胜。天渊之别,观念使然。有鉴于此,确立正确的知见实为至要;确立正确的死亡观,必将对一个人如何度过其有生之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观念和行为必定是相应的,须臾不可分离。每个人都恪守着一定的观念而活着,并对自己的信条确信无疑,少有人会沉心自问:自己对生、对死都有些怎样的理解;这些观念缘何而来,是否有充足的依据。芸芸众生,竟日忙于聚敛财货,沽钓名誉,至于切身要事,反而无暇顾及,此种情形正如盲人驱骑策马悬崖,当局者浑然不察,旁观者汗颜不禁。然而,要评判何种观念为是何种观念为否,实非易事,仅凭我们有限的理解力,决难作出抉择。绵延数千年的思想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纷繁迥异的意识形态,或隐或显或主或次,从未达到过完全的一致,而且也永远
拯救之道——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审察人们的生活态度,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芸芸众生,他们的行为举止,起心动念,莫不受制于某种观念。“死亡意味着虚无”的观念决定着世人对生的依恋与放纵;“死亡意味着面谒上帝”的观念驱使基督徒如履薄冰的生存;“死亡意味着轮回”的观念使得佛教徒生前忙于积德行善。同为人类,至善者,能够舍身成仁;至恶者,害人惟恐不胜。天渊之别,观念使然。有鉴于此,确立正确的知见实为至要;确立正确的死亡观,必将对一个人如何度过其有生之年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观念和行为必定是相应的,须臾不可分离。
每个人都恪守着一定的观念而活着,并对自己的信条确信无疑,少有人会沉心自问:自己对生、对死都有些怎样的理解;这些观念缘何而来,是否有充足的依据。芸芸众生,竟日忙于聚敛财货,沽钓名誉,至于切身要事,反而无暇顾及,此种情形正如盲人驱骑策马悬崖,当局者浑然不察,旁观者汗颜不禁。
然而,要评判何种观念为是何种观念为否,实非易事,仅凭我们有限的理解力,决难作出抉择。绵延数千年的思想史,自始至终贯穿着纷繁迥异的意识形态,或隐或显或主或次,从未达到过完全的一致,而且也永远不会达到完全的一致。每种观念,均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样,我们希望靠绝对正确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生活的要求也就成了一种奢望。我们不得不依照着某种连我们自己都怀疑的观念而活着,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是最接近事物的本然。人生因此就成了一场赌博,基督徒也好,佛教徒也好,纵欲者也好……在死神降临之前,在谜底揭开之前,谁都无法自以为是。我们只能靠信仰而不是单靠理性活着。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理性。思考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让我们不致于终日碌碌竟日昏昏,思考让我们的信仰多少有几分依据。不经过思考确立起来的信仰就会堕落为盲目的迷信。
教育没办法给与我们每个人以确凿而一律的信仰,但教育可以,也应该向我们的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优秀的思想成果,连同支撑这些观念的证据。教育更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观念的熏染、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迪。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三种职责尤以传授做人的道理为要。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这样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导归学生如何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过一种精神充盈、幸福和谐的道德人生。其余的学问虽然也是必需的,但总归是次一等的事。懂得如何谋生、如何创造财富固然重要,懂得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如何体现财富的价值显然更为急迫。反省我们目前的教育,其最大的弊端大概就是缺乏这样的认识。教学显得功利而浮躁:只顾了强调谋生的学问,技术层面的学问,而忽略了做人的学问、伦理价值的学问;只重视了知识结论的教授,而忽略了怀疑精神的启迪;只顾了现代科学的传播,而割断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只是为了有一个好看的升学率,学只是为了有一个好看的分数,以便考上名校,为将来谋得一份舒适的职业。道德教育务虚者多,求实者少。教育工作者所宣扬的种种道理连自己都不信服,却在讲坛之上夸夸其谈,这样做不仅徒费口舌,无有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助长了讲假话空话的恶劣风气。
健康的教育制度应该要求教师讲真话,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听到各种真实的至少是真诚的声音。学生则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的比较分析、怀疑深思而获得心智的锻炼,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丰沃心灵,涵养情思,放飞思想;而尽早地在中学阶段引进宗教哲学课程,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佛道理论,则必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我们的学生重新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现象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并对世界的真实本原、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些好似大而无当、实则非常急迫的哲学问题产生由衷的兴趣,这点已在笔者在暑期所开设的几次佛道知识讲座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二、走近佛教
虽然国家有宗教自由的政策,江泽民同志也曾在2001年12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对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绝不可低估。”就宗教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以及科学主义的冲击,现在社会上对宗教有正确见地的并不多。我有个学生考上了复旦大学宗教系,同学和老师却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一副深表同情的样子。在现代多数人的观念中,宗教只是统治者用来麻痹人们的精神鸦片,相信宗教就是相信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是消极遁世的行为,为真正的智者和勇者所不齿。我自己以前也一直怀有这种认识,甚至常对父母亲逢年过节时焚香祈祷的那份虔诚窃笑不已。直到上大学之后,阅读了许多介绍现代前沿科学的著作,翻阅了一些阐述传统文化的文章,我才领悟到自己当年傲慢的轻率与无知。其实,一些世界性的大科学家也往往是宗教意识极强的人物,如牛顿、爱因斯坦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下我将把自己十余年的思考心得形诸笔端,以就正于有道。
(一)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即佛陀之教言。在讨论佛教是否是迷信之前,有必要先就迷信的概念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否则就难以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查《高级汉语大词典》,“迷信”一词的释义有两条:(1)信仰鬼神等不存在的事物。(2)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有了第一款这样的定义,佛教自然就脱不了迷信的帽子,因为佛教和世界上的所有宗教一样都是承认鬼神的存在的。只是其他许多宗教把鬼神看成是控制人们命运的主宰而祭祀供奉和顶礼膜拜,而佛教不承认鬼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意念才是命运的真正主宰。佛教的寺庙里也供奉着各种菩萨和佛像,但这些佛菩萨都是由众生的精进修行而成就,他们也没有赐福降祸的本领,至于人们烧香拜佛求这求那,实在是世人贪婪愚痴的表现,并不关佛教的事,是世人对佛教的极大误解。这点留至后文详述。
一般人认为迷信就是信鬼神信宗教。在我看来,所谓迷信就是对于某种观念和结论,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也没有身体力行的求证,就盲目地信奉推崇。迷信的实质是盲从而不在是否相信鬼神上帝。譬如,张三宣扬他相信有鬼,如果张三曾亲自遇见过鬼,并且排除了幻觉的可能,而且之后也潜心研究了许多关于鬼的现象,发现鬼文化具有世界性,不分民族、地域和时间,最后他坚信鬼的存在。那么张三的这种对鬼之存在的见地就不应该斥为迷信。而如果李四仅仅因为听说张三相信鬼,他自己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就信以为真,那么李四的这种知见就可以算作迷信。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对事物的正确性总是喜欢以科学的结论(而不是以科学的求实精神)作为判断依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迷信--科学主义的迷信。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再来讨论佛教是否是迷信的问题。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父亲净饭王乃释迦族的君主,悉达多是位王太子,他自小便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智慧超群,文武双全。十九岁那年因感世事无常,为求人生的真实而发心出家,成为一个修行者,遍参名师,研习教理,曾修无想定三年,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知非即舍,又修苦行六年。最后感到世上的所有学问终未究竟,苦行也非正道。于是悉达多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中道,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立下“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大宏愿。经七天后睹明星而悟道,时年三十一岁。之后世人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又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人生真理的人。觉悟的释迦牟尼开始宣扬他所证悟的真理,他的表弟难陀、阿难陀,他的儿子罗睺罗,他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他的爱妻耶输陀罗以及当时的许多皇亲国戚纷纷出家,以致当时的净饭王连找一个王位继承人都找不到,最后只得将王位传给了一位将军。由此看来,那种以为佛教只是统治者用来麻痹人们的工具的说法真是不值一驳,试想佛陀舍弃王位,苦修十二年,竟然就是为了寻找一套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吗?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脱包括自己养母妻儿在内的无量众生,就是为了给他们服一帖自欺欺人的精神鸦片吗?
至于说佛教是愚昧无知、消极遁世的弱者宗教,那简直就是对佛教和无数圣贤的侮辱。天竺的达摩八十高龄只身来东土弘扬佛法,唐朝的鉴真六十春秋六次去日本演说妙义,民国的虚云老和尚,年过四十,竟发心朝拜五台山文殊道场,三步一拜,行程万里,历时三年……这些岂是弱者的所为?至于唐玄奘西天取经、并以脑袋作赌舌战印度高僧的大智大勇更是千百年来所罕见。翻开青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的才俊慧士大多与佛教积缘很深。仅以文坛论,如东晋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毕生好佛,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与净土宗创始人庐山慧远和尚过从甚密,留有“虎溪三笑”的佳话;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柳宗元均倾心佛理,而王维更是以“诗佛”著称;宋朝的苏氏三父子、黄庭坚和王安石都实践着外儒内释的哲学;明代的王阳明有龙山悟道的传奇,写有《童心说》的李贽以“学佛人”自称,晚年更是落发为僧,倡导“性灵”之说的袁氏三兄弟都参禅信佛,广交僧侣;清朝的龚自珍自称“幼信轮转,长窥大乘”;近代的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饱学之士都极其推崇佛教,奉为真理的极致。对佛学稍有涉猎的人,都会感慨于佛学智慧的浩淼难测,都会惊叹于佛门高僧的巍巍人格。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封建迷信的观念实在是我们自己的无知和悲哀啊!从佛教起源的角度,你只要想一想创建佛教的乔达摩悉达多原是怎样一个人,他具有怎样的智慧和怎样的身世,他悟道之后宣扬了哪些教义,首先度化了哪些人,你就会觉得佛教决不是自欺欺人的哲学;从佛教流传的历史思惟,你只要想一想,几千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才俊圣贤潜心此道,写出了多少阐发佛理的宏篇大论,创造了多少关于生命的人间奇迹,你就会觉得佛教是多么博大精深、无与伦比,像我们这样的浅陋之辈又怎可妄加非议?从空间的角度看,国内海外又有多少佛院禅寺散布山林名泉,走进庄严巍峨的庙堂,望着安详微笑的佛像,我们怎可能不为他的智慧慈悲而心生感动?如果你看过2003年2月和2004年5月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的报道与录像,如果你能联想到大唐时期那么多皇帝每三十年礼拜佛指舍利一次的盛况,如果你能对佛门圣物舍利子种种神奇的感应稍有涉猎,你定然会由衷地对佛教发出赞叹和欢喜。如果你读过《千年高僧传》之类的人物传记,了解佛门中人的处世接物、刻苦精进,他们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们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珍惜,他们的对自然的敬畏、对天地的洞彻,定然会让你对自己平时蝇营狗苟的生活状况升起惭愧忏悔之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