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试验研究总结报告本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感、主体性、可持续发展、活动课程、探究性学习、人文性、素质、创新等新名词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理论上的巨大冲击令人顿觉耳目一新。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对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研究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已于2001年6月7日正式通过下发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在2001年7月通过并公开发行。作为在国家高度重视之下由教育部组织研究多年而结出的果实,《纲要》和《标准》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作出了权威的总结。就实践性的发展而言,语文教学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教师为主体的阶段。在九十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地方的课堂教学以这一观念为主,它体现为教师对文本阅读和作文指导的权威性或伪权威性,教学过程的单向性,评估方式的单调性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性;恢复高考后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持续热潮可以视为最具体的表征。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阶段。八十年代上海钱梦龙率先提出"三为主&qu
龙岩二中“开放式语文教学法”课题,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本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感、主体性、可持续发展、活动课程、探究性学习、人文性、素质、创新等新名词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理论上的巨大冲击令人顿觉耳目一新。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对我们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研究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已于2001年6月7日正式通过下发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在2001年7月通过并公开发行。作为在国家高度重视之下由教育部组织研究多年而结出的果实,《纲要》和《标准》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作出了权威的总结。
就实践性的发展而言,语文教学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为主体的阶段。在九十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地方的课堂教学以这一观念为主,它体现为教师对文本阅读和作文指导的权威性或伪权威性,教学过程的单向性,评估方式的单调性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性;恢复高考后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持续热潮可以视为最具体的表征。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阶段。八十年代上海钱梦龙率先提出"三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九十年代备受关注和推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首次得到重视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体现了一定的主体能动性,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尤其表现为对学生准备状态的预估,教学过程初步呈现为多元化,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理论的未能深入和惯性的作用,语文教学结果的单向引导还是从本质上体现为封闭性的现代教育特征。教师循循善诱,目的还是要把学生活泼的思维引向预设的某个结论。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来临是以《标准》的颁布执行为标志的。在《标准》中,作为最重要特征的两个提法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这种认识作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的基本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实质上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发出的改革呼声的汇聚,也是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有力推动。
以上三个阶段的概述,只是大致的勾勒出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但实际上,在教学第一线,我们还远未达到第三个阶段的要求。因为,传统的阴霾并没有清除,它还在阻碍着阅读教学改革的进步。
在新《标准》和《纲要》已经正式下发执行,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在我省十个实验区开展的大背景之下,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面问题也具备了可能性。
二、试验过程综述:
1、试验目标:
1)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思考、创新、建构的主人。
2)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废弃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
4)培养独立研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2、教学理念: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地构建意义的过程。
②阅读的意义应该建立在学生选择阅读策略和体会美感的基础之上。
③文本的精要不会因为失去教师的灌输而消失。允许多种理解并存。鼓励探究。
④开放的教学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对同一文本阅读的信息交流,使学生获得活的感悟和更丰富的理性认识。
⑤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实践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⑥一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是以“问题的解决过程的结束”为标志的。
⑦不能用固定不变的预设任务来限制教学过程的演进。
⑧写作是生命体验的表达,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⑨文无定法,但有一般规律。作文教学应着力引导规律的掌握。
⑩广泛阅读是丰富文采的基础之一。
3、实验对象与时间 :
对象:龙岩二中高二年段(1——8班)(高2003届)
时间:2001年9月——2003年5月
实验教师:郭亚丹(2002年9月,郭亚丹老师的课由章庭洋老师接替)、徐飙、郑莉、张晓云、陈莺燕。
4、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具体内容:调查学生语文水平(含读写听说及其他);建立学生语文档案:初步展开各类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课前口语训练,课堂读背及讨论,课外阅读及写作,文学社刊等)
完成成果:建立了学生语文档案,包括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初始数据。在此基础上,参与本实验的教师均撰写了个人教改论文或阶段性小结(见相关材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2年2月——2003年2月)
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教与学的活动,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法、自读讨论法、课外阅读评点法、自由写作实践法、限时写作训练、片段作文训练、专题讲座等,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完成成果:阶段性小结或教改论文(见相关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3年3月——2003年5月)
具体内容:对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完成成果:课题试验总结报告。
3、教学方法:
①指导阅读法。教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系统的指导,可以利用教材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做例子。
②自主阅读法。即强调学生对课文必须有自己的“第一阅读”和“第一理解”。
③课堂讨论法。对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再提交全班讨论。
④悟读质疑法。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既读出滋味,又大胆质疑。
⑤自主总结法。每一课、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小结或总结,使之对学习方法达成一个认识,以利于今后学习时策略的把握。
⑥课外阅读评点法。即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并以周记形式每周完成一个读书笔记,做好评点。
⑦自由写作实践法。即结合教材的自由写作实践,以周记形式每周完成一篇习作,题目可以是参照老师推荐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
⑧限时写作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即在教师进行作文指导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任务,以训练学生作文构思、立意、完篇的速度。
⑨片段作文训练。即有针对性地对作文单项能力加以训练。
⑩专题讲座。利用文学社或兴趣小组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三、试验准备阶段的初始数据
(一)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1、2002年2月,我们对龙岩二中高二学生开展了一次课堂学习情况调查。全年级共501人。收回有效答卷501份,有些学生个别题目没有回答或选择。调查结果如下:
A.在回答“每节课自己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为多少”这个问题时,回答5分钟以下的共69人,占13.8%;回答5-—10分钟的共185人,占36.9%;回答10——20分钟的共195人,占38.9%;回答20——30分钟的共52人,占10.3%。课堂上学生独立占有的时间在10分钟以下的竟占到了一半以上——语文课之不受欢迎,原因大概就在许多人在语文课堂上无奈地丧失了个性。
B.在回答“你平均每节课课堂发言的次数(含小组讨论)情况”这个问题时,回答“没有”的共80人,占16%;回答“很少”的共264人,占52.7%;回答“较少”的共141人,占28.1%;回答“很多”的共16人,占3.2%。思考是课堂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但思维的活跃要依靠活跃的课堂氛围来刺激和强化;当大部分的学生在沉默的时候,课堂教学实质上就失败了。
C.在回答“对老师,你在课堂上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回答“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完整”的共24人,占4.8%;回答“老师讲的是否精彩有趣”的共290人,占57.88%;回答“老师的分析是否深刻”的共142人,占28.34%;回答“老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的共45人,占8.98%。老师讲课的情况当然是重要的,但只有学生有了独立思考,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才会逐渐培养个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关心的恰恰不是这一点,阅读主体的自觉性低下可见一斑。
D.在回答“你更喜欢上哪一类型的语文课”这个问题时,选择“纯粹由老师上的分析课”的共19人,占3.79%;选择“同学讨论和老师分析相结合的课”的共322人,占64.27%;选择“老师传授方法的方法指导课”的共83人,占16.57%;选择“老师指导下的自主分析课”的共77人,占15.37%。可见,满堂灌极为不受欢迎,师生作为平等的“文本阅读者”则是广大学生的呼唤。
E.在回答“对思考题的答案,你希望怎样的处理方法”时,选择“老师讲出要点,要点对即可”的共92人,占18.62%;选择“老师把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抄给学生”的共34人,占6.88%;选择“和老师同学一起总结的答案”的共157人,占31.78%;选择“允许多种答案并存,但要有道理”共211人,占43.71%。7人未作答。真正“喜欢”“标准答案”的学生只有6.88%,可见,如果老师只是紧紧抱住标准解读不放,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 [2] [3] [4] [5] 下一页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