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人教版高三)» 正文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人教版高三)

[10-16 16:58:4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诗词鉴赏   阅读:8528

概要:次北固山下注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参考答案]“阔”字更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第四步)【答题示例2】春 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人教版高三),标签:诗词鉴赏大全,http://www.51jxk.com
次北固山下注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更好。(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第四步)
【答题示例2】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说明:答题时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取舍,不宜胶柱鼓瑟。但开始答题时进行规范化训练,十分必要。
[实战演练]1.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②赊:远。
(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写出了一些歌咏日常生活,显得很有情趣的诗,此诗即其中之一,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第二联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出句写远景,对句写近景。颈联描写生动细腻,历来为人称赏。尾联以城中住户之多和江边人家之少来对比,更显出郊居生活的清旷。鉴赏时,要抓住“出”和“斜”二字在两句诗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极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真可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悠游闲适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试简要分析。尾联用君平典,有何用意?
答:                                                                                                  
 [解析]这是一首以描写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描述。开篇即亲切丁咛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感情真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法(抒情风格)不同。前者语调平静自然,后者感情强烈。
颔联中的“起”“生”二字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鉴赏这一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意境,更易把握。
尾联使用君平(严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
(1)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这是对即将入蜀的友人的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情感真挚恳切。“见说”二字的运用,使意思的表达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这对入蜀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鼓舞。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描述蜀道层峦叠嶂,迂回盘绕,人行栈道,峭壁山崖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缭绕,傍着马头升起翻腾的情状。“起”“生”两个动词运用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意在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4.阅读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回答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诗词鉴赏
上一篇:《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