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 〔〔结尾不错〕〕 ================================ 总体感觉:只注意了老师“教”的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读”的思路。课堂气氛还是没能做到“一气呵成” 欢迎到此处交流—— http://www.being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
〔〔结尾不错〕〕
================================
总体感觉:只注意了老师“教”的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读”的思路。课堂气氛还是没能做到“一气呵成”
欢迎到此处交流——
http://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1:18pm IP: 218.78.210.50
优昙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710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8 时 52 分 54 秒
总发贴数: 148 篇
注册日期: 2004/03/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正有此想法。放在这里确实突兀了些。
另:感觉过渡不够自然圆润。
教学环节不够清晰。我觉得一堂课很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我做为老师当然是明白的,但学生可能就有些糊涂了。
优点当然是多多了。前aimin老师已评得很详细,准备打印下来好好学习,先谢谢了。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3:09pm IP: 61.136.220.14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我原先也没设计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的问题,但是我的指导老师非要我讲,而且还要我讲骈句的问题,不过我最终还是没讲骈句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只要学生读的琅琅上口就可以了,而且作为初中生也没必要掌握这个。他们在参考书上也是可以自己了解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5:44pm IP: 61.184.104.83
aimin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673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上海浦东
在线: 84 时 02 分 05 秒
总发贴数: 340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对于活用、倒装、骈句之类,也并不是一定不能讲,而是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原则:
其一是“可接受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讲。比如,对高中学生,可以出现术语,甚至于给出一段时间专门梳理一下。对于初一学生则不能这样,应该在“解释词语”或者“尝试翻译”时,强调“对译”时的特殊表达方式,不必多讲术语。
其二是“水到渠成原则”。比如骈句,如果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已经熟悉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两个句子的相似性,“猜着背”,当学生有所领悟时,点一下,不也是很有价值的吗?!
欢迎到此处交流——
http://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6:00pm IP: 218.79.184.138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确实!不过40分钟的课堂,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正确引导他们把知识点弄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8:49pm IP: 219.138.67.34
szw699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69 瑞文币
存款: 20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5 时 20 分 55 秒
总发贴数: 107 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