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正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609

概要: 【学习目标】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 学习重点】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理清文章情节。 2、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组长检查。【课时安排】 四课时导学过程【自主学习】 一、文体知识:小说以 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 、完整的 和人物活动的 三个要素。其中 是主要要素。二、了解作者和《水浒》 1.作者: 施耐庵(1296-1370), 时期的小说家。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学习目标】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 学习重点】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
【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理清文章情节。 
     2、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组长检查。
【课时安排】 四课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文体知识:小说以           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        、完整的           和人物活动的         三个要素。其中       是主要要素。
二、了解作者和《水浒》
    1.作者: 
    施耐庵(1296-1370),          时期的小说家。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和        、          、           并 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           的著名的长篇       体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  
 3.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二)词语:(释义并注音) 
赍发:                  赏赉
玷辱:                  迤逦:
官司: 
恁: 
浑家:                  按酒: 
理会: 
髭须:
絮烦: 
庇祐:                 掇: 
酒馔:
(三)内容
1.课文的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请大家分别用七个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1-1)序幕 
    (2)(2-5)开端 
    (3)(6-9)发展 
    (4)(10-12)高潮结局 
   3.线索:全文以             为线索,通过四部分情节表现了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 
4.情节特点:小说情节曲折巧妙,张弛相间,故事性很强。 

【 合作探究】

一、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1、林冲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2、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3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4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5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二、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有什么景物描写?(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从什么方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1——4题。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胞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进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1、文段中打虎三个回合动作描写极为传神。请找出第二、三回合描写武松打虎的主要动词。
 
2、文章本意是要突出武松的神武,但是文段第一自然段却具体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拿人”的本领写得十分生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