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正文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753

概要: 【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 二课时【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3分钟,识记重点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   二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主阅读3分钟,识记重点内容)
1、作者及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   (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长淮忽过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4)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5)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8)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6)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2、写出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自读并识记,2分钟)
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早生华发(huā fà)  雄姿英发(fā)  还酹江月(huán lèi)
3、解题:(结合注释完成填空,2分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4、知识点归纳  (环节设计  可按段落归纳整理 课前预习思考,合作展示。)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36分钟)
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总结上片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总结下片: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4. 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