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正文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113

概要: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文人吟咏,为什么?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三、拓展阅读南歌子 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永词两首》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文人吟咏,为什么?
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三、拓展阅读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江淹《别赋》曾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来交通不便,阻于山高水长,忧于人事难料,常常是别后难逢,别时依依。这和离别不再沉重、伤别反成矫情的现时迥然不同。但即便是三五十年前,分手还是会牵动丝丝缕缕的愁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首电影插曲诉战友分别情:“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铮铮硬汉尚且这般伤感,何况芸芸众生?由此上溯到1000年前的北宋,有我们刚刚学过的柳永脍炙人口的《雨霖铃》和上边所附的黄庭坚新人耳目的《南歌子》。 
请同学们在认真赏析《南歌子》的基础上分析柳永、黄庭坚在表现与心上人分别时情感的异同点?
提示:
都是分手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柳词不但有“留恋”这样的描述,也有“都门帐饮无绪”的交代;黄词则道出玉人邀我我不得留的“无奈”。都写有情人分手时的悲情难抑。柳词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黄词则“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都写分手后的凄楚难堪。柳词下片除了前三句,其余均写别后的孤苦寂寞;黄词则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带出。
    柳、黄二家写离情,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这与词人各自的身世际遇有着极大的关系。相同处如上所述,相异处在于:黄词写离情更为纯粹,可以谓之“伤感”;柳词寓个人身世之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欢娱苦短、人生无常、前途莫测、归期难期的“哀痛”。历史上的柳永,“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约50岁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青壮年时期的柳永屡试不第,只能在红颜知己那里寻获温暖慰藉。一旦分手,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与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句的意境相近,生命个体的渺小与宇宙自然的浩茫形成巨大反差;此句又与稼轩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的慨叹相通。相较而言,黄庭坚人生之旅更多得意,虽然仕途之中屡有波折,但22岁即中进士,曾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跻身“苏门四学士”而名闻遐迩,故于离别之际更多怜香惜玉,笔墨中寄寓的情感不算复杂。
    在传情达意手法上,两位名家也是同中有异。都用写景起笔,借景而交代离别时节,烘托渲染离情。但柳词以冷落凄清之景正衬离愁,黄词则以怡红快绿之景反衬离愁。都借“留”和“催”的矛盾突出离别时的难舍又无奈,只是柳词以“兰舟催发”直接点明,黄词以“画船轻”予以暗示。都写分手洒泪,柳词辅以“执手”“无语凝噎”的动作表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黄词以“柳叶”“梨花”状玉人美眉粉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有怜香惜玉的心疼。都有议论抒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借古来常情铺垫,强调此刻有情人的难以承受;“别时不似见时情”,则以当下分离的凄然与当初相逢的欢情形成强烈对比,貌似平淡而实耐咀嚼。都设想别后的心绪景况。柳词由酒宴而推想“今宵”推想“此去经年”的愁苦不堪百无聊赖,端是痴人痴语;黄词只淡淡一句“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暗示别后的寂寞失落,情感真挚而委婉有致。
     概而言之,同写离情,柳永大胆痴情,更为痛快淋漓,黄庭坚典雅优美,更为含蓄有味。

四、课堂检测
(一)、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1~6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 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修辞炼字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4.“想佳人”一句中的“想”应该理解成“思念”还是“想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从“妆楼望”“识归舟”等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故园佳人登楼远望,盼望游子归来,多次把天边驶回的船帆,误以为是“我”的归舟。这是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盼归之情,这种写法,正突出了词人的用笔之妙。如果理解成“思念佳人”未免太直白。
5.这首词上下两片的抒情方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
上片的景物描写境界寥廓,气势磅礴,苍凉冷落,景中寄寓了离别之情;下片是从想像佳人思念自己的角度写,抒情委婉曲折。
6.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像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与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深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有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会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主人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的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的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材成事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的基本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材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  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