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正文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186

概要: 五.课外赏读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概述各联的内容 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 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 4.听者感受是: 5.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预习(1.)(2)(略) (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五.课外赏读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概述各联的内容 
  
    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 
  
    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 
  
    4.听者感受是: 
  
    5. 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预习(1.)(2)(略) 
(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四.小结延伸: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五.课外赏读 
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3.如听万壑松 
 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袁祖东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琵琶行》导学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