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正文

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622

概要: 编制:窦慧杰 审查: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2、1【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4、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拓展阅读.【课前预习】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派女词人,号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词作有《

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编制:窦慧杰     审查: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2、1
【学习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朗读.讨论.拓展阅读.
【课前预习】
一.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派女词人,号            。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词作有《            》。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时候。
四、《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课堂探究】
《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3、《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4、《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当堂检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拓展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画像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浣溪沙》)

[1] [2] [3] [4]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八声甘州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相关文章
  1. 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2. 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3.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4.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5.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6.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声声慢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