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八声甘州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正文

八声甘州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10-16 17:20:20]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60

概要:编制:窦慧杰 审查:高一语文组 时间 2012、1【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词中的表达出的“愁”的内涵。【学习重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柳永:(?-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

八声甘州导学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三),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编制:窦慧杰  审查:高一语文组  时间 2012、1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词中的表达出的“愁”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柳永:(?-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2、《八声甘州》译文
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都已渐渐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楼下的江水,在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实在不忍心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感叹这些年来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饱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爱的人,此时可能正在楼上抬头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正在依靠着栏杆眺望着家乡,也是一样在深深地忧愁!
3、《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教学过程】 
《八声甘州》
(一)鉴赏上阕
1、上阕句句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用原词中词语填写)
景  物 特   点 景   物 特  点





2、说说以上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有什么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鉴赏下阕
1、下阕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2、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 3、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4、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虞美人》
(一)诗词欣赏
1、哪一个词能概括全词的情感核心?具体怎么表现的?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再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当堂检测】
一、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1~6题。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修辞炼字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4.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 沁园春 长沙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              。
二、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完成1~3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渲染气氛。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C.运用人物行为,烘托离愁别绪。 D.运用白描手法,写人物动作、情态。
3、“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拓展阅读】
1、豪放派和婉约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范进中举》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