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正文

《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94

概要: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一、课前积累【介绍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一、 课前积累
【介绍作者】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

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二、自主学习
1、读读记记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多音字注音)
柏   柏树      载  登载       济   济济一堂       散  散居
     柏林          装载            同舟共济           散失
     黄柏                    

(2)词语释义:  
开济:    
名世:
伯仲:    

(3)知识点巩固:
A、杜甫,字    ,号     ,世称         。他的诗他的诗历来被称作      ,而他本人也被称作        。
   B、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C、这两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怕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整体感知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
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杜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蜀相》一诗中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5、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
  


四、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 

 2、作者经历:

 3、主要意象:


 4、个人情感: 




 
总结:
表达技巧:   

作品风格:


四、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疑难及
意见反馈





课外拓展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未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在杜甫诗中,专咏诸葛亮的诗有五首,事涉诸葛亮的诗有十五首。陆游则有六首专咏诸葛亮的诗,有诗十四首与诸葛亮相关。与他们的千首诗作相比,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数量相比较,则不难看出他们对诸葛亮的偏爱。不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以同一个历史人物为题创作大量诗歌,如果简单地解释为偶然难免有失肤浅,如果对他们二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遇稍做分析,则不难得知答案。 
    就时代而言,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家庭的传统教育使他们都有着致君尧舜、救民水火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事与愿违,他们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诗文终老,而诸葛亮则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所以这两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到四川后触景生情,自然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可以说,正是相似的时危世乱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怀才不遇的多舛命运使相隔近五个世纪的两位大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黄漳在《书放翁先生诗卷后》中说得很有道理:“翁为南渡诗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恢复宇宙之志,往往发之于声诗。昔人称老杜为诗史,老杜遭天宝之乱,居蜀数载,凡其所作,无非发泄忠义而已。翁亦居蜀数载,然后归杭,其出处大致,存心积虑,旷世相符。”陆游在很多诗中都赞颂了杜甫的伟大胸怀,“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这是对杜甫的感慨,也是对自己的感慨。就诗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歌颂。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对于同时代的自己敬佩的英雄人物,杜甫也常以诸葛亮比之。房王官、严武、李光弼都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杜甫就在诗中将他们比作孔明,表达自己的推崇之情。“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故司徒李光弼》),“诸葛蜀人爱,文翁教化成”(《赠左仆射公严公武》)表达的是对他们功绩的歌颂,也是对诸葛亮的推崇。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