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正文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49

概要: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1.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 2.专题目标:学生能感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学生能了解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学生能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从细节、景物、台词、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3.呈现方式:文本研习4.核心文本:陈情表 / 项脊轩志 / 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5.教学重点:诵读—鉴赏—多样的表情手段6. 课时安排:10 课时7.专题的地位及意义: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一、如泣如诉:陈情表 /项脊轩志 二、执子之手: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别离 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1.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 

2.专题目标:学生能感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学生能了解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学生能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从细节、景物、台词、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3.呈现方式:文本研习

4.核心文本:陈情表 / 项脊轩志 / 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5.教学重点:诵读—鉴赏—多样的表情手段

6. 课时安排:10 课时

7.专题的地位及意义: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

一、如泣如诉:陈情表 /项脊轩志 

二、执子之手: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别离 

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多样的情感内涵。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需要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 

 “如泣如诉”的散文、“执子之手”的舞台形象、“旧日时光”的深情咏唱,专题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多样性。 

 李密的深情,归有光的至爱,都是通过散文的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达出来的; 

 张生和崔莺莺、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都是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的; 

 三首歌唱友情的诗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运用了多样的诗歌感情表达的手段。 

 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学会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感情,是本专题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和主线。

  

 本专题是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它以情感类型为经、文体为纬,组成三个教学板块。与孤立存在的单篇形态不同,这些文章组成专题后,便以情感的丰富、表达手段的多样,获得丰富的课程意义。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本专题选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在感受作品丰富情感的同时,接触到多种的文体和表达形式,在鉴赏解读的实践中,学习抒发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切实提高对散文、戏剧、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一.教学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57)

基本要求
 1.  归纳整理文言虚词“乃”“然”“者”“所”等的意义和用法;查找资料,了解“表”、“志”的文体知识。

2.  根据语境,分析《陈情表》中相关词语的表达效果 。

3.举例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
 
发展说明
 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关散文的风格
 
说明
  
 

二.教学建议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 --李密《陈情表》  归有光 《项脊轩志》,让人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1.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是教学的突破口。 

   《陈情表》中应结合特定的交际环境,扣住“表”可“陈情”的文体特点,抓住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作者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过去讲《陈情表》,一段段串讲分析,静态分析表达的效果,没能抓住要害。“表”这种文体,是对上陈情,有一个让对方接受的交际目的,一定要放到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抓住这点,就抓住了本文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找到了教学突破口。 

   《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余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它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 所叙述描写的都是生活记忆,是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去回望,这样暗中形成了今昔对比,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文章的后两段,是在旧稿的基础上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说明他读了旧稿悲不自抑,情不自禁,有满腹的辛酸要倾诉,却又抑制住了,笔下出现的是平静温馨的细节,是自己物是人非的流年,和那让人难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抓住“情”字,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就有了解读的钥匙。 

  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 

   还应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有一堂课上,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那些细微感人的情节,有好多女生哭了,甚至泣不成声。)

2.应该重视诵读。两篇文章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 

3.当然,重视读,重视鉴赏也不能因此忽略对文本必要的字词的掌握。必修五的文言文字词上的疏通理解可让学生互问互答来解决,没必要再字字句句翻译一遍,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加上《项脊轩志》这样的文本,语言比较浅白,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教师加以补充足够了,因为翻译中枝枝节节的东西,会妨碍甚至破坏阅读的美感。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这两篇文言文可以以鉴赏为主线,通过鉴赏完成3个基本的教学要求。

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关散文的风格

三.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和[英]莎士比亚 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一种共同追求。

一.教学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58)

基本要求
 1. 了解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积累《长亭送别》中的成语典故。

2. 举例分析王实甫代用前人名句、提炼生活中的鲜活语言的表达技巧。

3. 揣摩《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对白和独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4. 举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化”特点。
 
发展要求
 1. 课外选读《西厢记》或《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

2.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
 
说明
  
 

二.教学建议

可以根据文本的个性,巧选教学素材,巧组教学单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顺序,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高一必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