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正文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449

概要:《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外戏剧经典,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内容。 因此对第二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戏曲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我觉得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堂上以学生互析互评的方式来完成),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鉴赏空间,更能达到多元解读的目标。比独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研习的兴趣。同时可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设想:1.两场戏是长篇戏剧(曲)的节选,为了更好地学习作品,课前应该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2.写故事情节概述。找出两文的可比之处(内容、手法、主题等方面)设计问题。这两项作为书面预习题。(教师就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选择的对比点进行梳理,明确大致范围;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对比点,以便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可根据学生预习设计的问题,给他们组成小组进行。)3.教学中可以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再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外戏剧经典,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内容。 

因此对第二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戏曲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我觉得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堂上以学生互析互评的方式来完成),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鉴赏空间,更能达到多元解读的目标。比独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研习的兴趣。同时可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设想:

1.两场戏是长篇戏剧(曲)的节选,为了更好地学习作品,课前应该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2.写故事情节概述。找出两文的可比之处(内容、手法、主题等方面)设计问题。这两项作为书面预习题。(教师就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选择的对比点进行梳理,明确大致范围;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对比点,以便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可根据学生预习设计的问题,给他们组成小组进行。)

3.教学中可以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再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进行课堂实际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学设计及步骤

第一课时

 在第四模块我们学习过曹禺的《雷雨》,对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已有所涉猎,教学中可以稍加温习;同时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1.王实甫及《西厢记》

2.元杂剧的体例:一本四折一楔子;曲白科;题目正名;脚色(角色)。(教参P83)

3.莎士比亚和剧作及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明确关键比较点及小组成员(关注剧本的角度和关注的深浅)。

5.作业: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观点。

第二课时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求个个精彩,但必须有独到之处),同学之间或小组之间可以补充、质疑、反驳以至否定。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调控好时间与情绪。

预测中的比较点:

内容上:

1.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

戏剧主人公所追求的自由爱情都受到外界势力的阻挠,男主公都被逼要离开对方。但具体情形不一样。

莺莺是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多情女子,她对张生的爱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这折戏中多次表现了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了对封建势力及世俗名利观的怨恨的蔑视。

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罗两人抛弃家族世仇,坚定选择爱人爱情,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2.莺莺与朱丽叶对爱情的信任度及表情方式 

虽然女主公对未来都怀有憧憬,相信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心态不一样。莺莺身上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爱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这其中有忧虑: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还有埋怨:拆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更有不安:异乡花草,再休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含蓄深沉)

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充满激情、义无反顾、浑然忘我的爱情(大胆炽热)

3.《长》《罗》中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力度

都比较软弱:张生的赴考,朱罗两人的殉情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映现着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斗争是尖锐、残酷而悲壮的。年轻的一代带着“爱”的理念和精神走上历史舞台,尽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毕竟稚嫩,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的“爱”也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海市蜃楼”。他们为了“爱”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表现形式上:

两个片段都反映了原作“诗剧”的特色和魅力。

但《长》以唱词为主,将曲词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特点。王实甫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揉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使《西厢记》成为文采派代表作。而意境的创设使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具有一种意境美。作者选择暮秋时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意象,与人物的离愁别恨融合在一起,景是离人眼中的秋景,仿佛带着浓浓的愁绪,情由于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现得突出。随着场景的转换,我们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漫游,进入诗化的境界。情景交融是最大特色

《罗》则是戏剧对话,其中虽然也提到“云雀”“夜莺”“晨曦”“流星”“太阳”等,但并不是为了构成意境,而只是优美巧妙的比喻。但莎士比亚也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光、温暖的晨曦。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段段独白、对白充满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罗》中更多地采用表现人物命运的、感情浓烈、富有诗意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为了营造意境,《长》还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一步步缓慢释放,表达含蓄而优雅,表现出东方人特有的情感世界。《罗》则语句直白大胆,句式反复排比,表现出为辣辣的炽热爱情。

 《罗》诗化与非诗化语体

主旨思想 

《长》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罗》人性的关怀。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寄托了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

 

鉴赏小结:

东西方文化对爱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文学会赋予爱情深远的生命力,文学经典会反过来帮助读者个体体验区同的激情,探索细腻的心灵。读者无论更欣赏哪种风格的文学样式,都证明了“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最强烈的光辉”。

这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而是一场心灵的事件。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主要是评价总结。评价中要有一种对多元解读的宽容和尊重。

1.评价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把握人物的形象

4.作业:课外延伸阅读

(说明:第二、三课时最好连堂课上,效果好!)

 

 

 

 

*第三板块:“旧日时光”

 [英]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 [美]朗费罗 《箭与歌》 冯至  《别离》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整理有关三位作家的文学常识,查找资料了解十四行诗的体裁特点。

2.了解三首诗的意象以及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3.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发展要求
 1.向同学推荐一至二首你喜欢的友情诗,并对诗进行鉴赏,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尝试诗歌创作。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板块中三首友情诗讴歌了真挚美好的友情。 

 揭示了友情丰富的内涵。有的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有的说明友情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价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高一必修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