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语文安全问题» 正文

高考语文安全问题

[10-16 16:51:28]   来源:http://www.51jxk.com  高考复习资料   阅读:8712

概要:假若答案是不正确的。冒号有提示性作用,放在总提示语之后,表示下文将分项来说,而且它的管辖范围应该是一句终了。如鲁迅《拿来主义》:“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号是句中的停顿,应该说比冒号低一层次。A项中的冒号初看应该是管辖到该句的结尾了,可分号后面又用了冒号。事实上这个句子的第一个冒号并没有管辖到句子终了,而是被分号隔开了,其层次还比分号低呢。我认为如果把句中的分号改为句号后,两个冒号的使用才算正确了。一个冒号与分号派生出的用法要让考生在试卷中进行考证选择,这种类似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考题,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地下有知,恐怕也要自叹不如;有些佳句妙不可言,理应用心去感悟,可修辞专家们非要让学生去追究用了怎样的修辞法,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倘若能询问朱教授的话,恐怕也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这些纯属“作者无意,学者多

高考语文安全问题,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假若答案是不正确的。冒号有提示性作用,放在总提示语之后,表示下文将分项来说,而且它的管辖范围应该是一句终了。如鲁迅《拿来主义》:“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号是句中的停顿,应该说比冒号低一层次。A项中的冒号初看应该是管辖到该句的结尾了,可分号后面又用了冒号。事实上这个句子的第一个冒号并没有管辖到句子终了,而是被分号隔开了,其层次还比分号低呢。我认为如果把句中的分号改为句号后,两个冒号的使用才算正确了。
一个冒号与分号派生出的用法要让考生在试卷中进行考证选择,这种类似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考题,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地下有知,恐怕也要自叹不如;有些佳句妙不可言,理应用心去感悟,可修辞专家们非要让学生去追究用了怎样的修辞法,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倘若能询问朱教授的话,恐怕也未必说得出个所以然来。这些纯属“作者无意,学者多情”的考题,无非是把简单的问题故意复杂化、神秘化。这种思维标准化的自做多情的命题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违背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不客气地说,这种命题只会误人子弟。

   [猫咪游戏冲撞人文精神]
还有些客观试题玩“猫咪游戏”,为学生设“陷阱”,也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本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也给一些一知半解者提供了得高分的偶然性。选择题尽管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但非此即彼的基本特征又决定了自身含有难以避免的“暗示性”,这就难免会使考生滋生一种投机侥幸心理。有的考题完全是以出题者死板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为难考生。这种以考生为敌的考试题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倒给一些平庸之辈提供了“蒙混过关”的空子。 
例8:2004年全国卷之4(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考卷)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A。
【指要】B项说“元代的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这一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这一表述犯了一个时间错误,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D项的载体是这样的,“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象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表述在第一段,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出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似乎有意与答题者周旋,考生只有明确该段主旨才可正确作答。
命题干扰项而言,常用“声东击西、望文生义、以偏概全、强加关系、偷换概念、混淆是非、以假乱真、随意拔高、来源欠究、谦敬错位、张冠李戴”,等等。考生明白了这个原理就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你“声东击西”,我就“避虚就实”;你“望文生义”,我就“旁敲侧击”;你“张冠李戴”,我就“选点突破”,等等。如果某些考生熟练掌握了这一套对付的方法,而对另外的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允的,因为这毕竟不是“学术”,而是“骗术”。
这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现在的高考语文是应试的模式,找到规律、掌握主动,也就能取胜,无须多大能力。这就是湖北高考复习资料《黄冈兵法》、《荆州奇谋》卖得红火的原因吧。
我们提倡人文素质的高考就是要求在命题过程中完全是遵循周知性、真实性、规范性、有效性的程序操作的。 现在的有些高考题,就像老鼠永远猜不透猫的心思,而猫也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老鼠。尤其是作文题,为避免宿构、评分误差,就找一些刁钻古怪的材料或命题,这样的高考,能考出考生的运用能力和终身受益的语文素养吗?
我们应该向有安全问题的高考试题亮起红灯,试看2005年的高考试题。
                                                  作者邮箱: Wxl689a@163.com





附录:一份高考试题17处错
2004年(全国卷1: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考卷)
题目和答案:文字方面的疏忽3处;标点失误5处;表述不准确4处;设题答案不严密4处;自相矛盾1题。至少17处问题。
      一、文字方面的疏忽 
      1、 第1题A组“叱诧风云”的“诧”(chà)应为“咤”(zhà)。“诧”有夸耀、惊讶等意思,“咤”有怒吼、哀叹等意思。没有“叱诧风云”只有“叱咤风云”。 
      2、文言文段中,“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一句“娣”,当为“女弟”之误。查《后汉书•孟尝传》,可证明这一点。从意思上看,“娣”的义项大致是①古代称丈夫的弟妇:~姒(妯娌)。②古代姐姐称妹妹。③诸妾中的最小者。 
      “女弟”,《辞海》释:妹妹。“夫女弟”即丈夫的妹妹,对妻子来说,即小姑子。第14题给定A项正确答案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子诬告冤屈而死”,可证明文段中应为“女弟”,而不是“娣”。 
      3、第14题B项中“以致”当为“以至”之误。“以致”:使得,因此,结果,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以至”,也表示结果。虽然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但“以至”的使用范围宽些,“以致”只用来表示后果、恶果等不好的结果。“去珠复还,饥民蒙活”是好的结果,应该用“以至”,不能用“以致”。 
      二、标点符号上的失误 
1、第5题标点符号使用题A项: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析]“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有歧义,至少有两种理解:一是“这次”直接修饰“奥运会”,指“这次奥运会”;二是“这次”修饰“热身赛”,指“这次热身赛”。把语序调整为“奥运会前的这次热身赛”即可消除歧义。
2、第16题中,“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析]句中两个问号使用有问题。“试析……”是提出要求,有祈使语气,并非提出疑问,所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3、第14题B“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原文是“珠遂渐徙于……”。这里要么是误丢“遂”字,要么是非完整引用,误用了引号。 
4、第21题D项: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析]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作谓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如孙犁《荷花淀》中的一句话:你要不断步,识字,生产。因此可以认定“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之间不应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5、第22题的题干: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析]括号位置有误。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括号里的内容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某词语的,这种括号为句内括号,句内括号应紧跟该词语;括号内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为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应用在句末的点号之后。题干中的括号不是对“几个短句”的补充说明,而应是对“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这句话的补充说明,为句外括号,所以要把括号移到第一个逗号的后面,即题干应这样表述: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大全高中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
上一篇:语文笔记六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