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策而临之(马鞭)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顿饭)食不饱,力不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古今异义词:1放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表重量的单位。今义:石头)3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顿(饭)。今义:吃)4是马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这里为“鞭打”。今义:策划,策略)7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词法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文言句式:▶反问句其真无马邪?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尽粟一石介词短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省略句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备课资料(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策而临之(马鞭)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顿饭)
食不饱,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古今异义词:1放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表重量的单位。今义:石头)
3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顿(饭)。今义:吃)
4是马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
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这里为“鞭打”。今义:策划,策略)
7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词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文言句式:
▶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尽粟一石
介词短语后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食马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9、诗词五首
蓟北(jì) 衣 裳(cháng) 涧(jiàn) 鹧 鸪(zhègū)
5论语十则
1.曾子说:“我每天从三方面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商量办法是不是诚心诚意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
2.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5.孔子说:“做官与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与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就算是人人所不喜欢的,但君子照样安守贫贱。”
6.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7.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与此相反。
8.孔子说:“做官如果可以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求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9.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10.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26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的呢?由于通过这种手段生存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却不用的人,通过这种手段生存可以躲避祸患手段却不采用。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有丰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带来什么好处呢?是为了房子的华美、妻妾侍奉和穷朋友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即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房子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侍奉却接受了;从前有的人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穷朋友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