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三备课资料)» 正文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三备课资料)

[10-16 16:46:19]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579

概要:(“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虽然是对原文的整体引用但不能独立成句,仍属于局部引用,所以去掉冒号和引号里的句号。)2、特殊强调用引号,对举前后要一致——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表示。例: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础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第二: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表示。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第三:句中若出现对举的情况,或都用引号,或都不用。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了“主权”,就根本谈不上“人权”。(这里的“主权”和“人权”是对举,或都用引号,或都不用。)(七)破折号1、主要任务作解释,时在结尾时中间——行文中有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来标明,这是破折号的主要作用。但它在作解释说明时有两种情况:(1)解释说明的内容在句尾,用一个破折号即可。例: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2)解释说明的内容在中间,就要用两个破折号来表示。例:为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高三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虽然是对原文的整体引用但不能独立成句,仍属于局部引用,所以去掉冒号和引号里的句号。)
2、特殊强调用引号,对举前后要一致——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表示。
例: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础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第二: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表示。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第三:句中若出现对举的情况,或都用引号,或都不用。
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了“主权”,就根本谈不上“人权”。(这里的“主权”和“人权”是对举,或都用引号,或都不用。)
(七)破折号
1、主要任务作解释,时在结尾时中间——行文中有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来标明,这是破折号的主要作用。但它在作解释说明时有两种情况:
(1)解释说明的内容在句尾,用一个破折号即可。例: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解释说明的内容在中间,就要用两个破折号来表示。例:
为了全国人民——当然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另外需注意,若句中已有“就是”、“即”、“有”等表示解释说明的词语时,句中不再使用破折号。
2、破折号像条线,说话延长或中断例。例:
(1)“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声音延长)
(2)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说话中断)
3、意思递进与转换,破折号来帮你办。例:
(1)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意思递进)
(2)“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啊?”(话题转换)
(3)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意思转折)
4、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八)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句内结束无标点,句外结束可随便。
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叫句内括号,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
例: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叫句外括号,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
例: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注意的是:句内括号内部结束时,不能有点号;句外括号可根据语意随便。
(九)省略号
1、引文未完不全面,说话续续又断断——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
(1)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他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2、列举用号不用“等”,用“等”不用省略号——省略号表示省略时,不能与“等”同用。例: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或说: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等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不能说: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等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3、一般情况下,句末的省略号连同标点符号一同省略。
如: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的“硅谷”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逗号应省略)
(十)书名号——作品才能算篇名,题字活动不能算。
1、不要误给不是书籍、篇名(文章、规章制度等)、报刊、电影剧作、歌曲等的名称用上书名号,尤其是一些名题字,一些建筑名、展览名,电视节目,报刊栏目,主题等等,应当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例:
(1)1961年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亭内赏景抒怀,题名为“滴翠亭”。 (√)
(2)(2006年江西题)《教师口语》一书的《序言》说:“《教师口语》是为强化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新增设的专业课程。”(第二个“教师口语”是课程,不是书名,应用双引号。)
(3)(2006年长沙模拟题)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不是书籍名,书名号去掉,改为引号)
2、注意书名号的统管范围。
如: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申报副刊》”应改为“《申报》副刊”,“《自由谈》”应改为“自由谈”)
3、书名号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如:《读〈石钟山记〉有感》    《〈中国工人〉发刊词》
4、书名和篇名连用,或词牌曲牌名与题目连用时,中间用间隔号,外面用书名号。
如:《荀子•劝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十一)间隔号——人名节名卷章名,中间一点来隔开。
1、外国人或少数名族人名各部分分界用间隔号标示。例: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书名号中书名与卷章名、篇章名之间用间隔号标示。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二、理清几种标点符号间关系——读懂文意,查清关系
标点符号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套用,即一些标点符号是经常在一起配合使用的,在配合使用的时候会有各种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正确使用标点;二是混用,即两三种标点符号在使用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使用时不易把握,需要进行仔细区别。
(一)顿号、逗号和分号
1、大并套小并,大并分,中并逗,小并顿———祖父、父亲、孙子——祖孙三代要搞清。这三种标点都表示并列内容之间的停顿。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和短语间的停顿用顿号,并列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但当一个句子中有并列短语、并列短语、并列分句时,则中间等级的并列用逗号。例: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多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2、同一成分表并列,前后使用要一致——同层次的并列成分之间,应使用一致的标点,不能有的用顿号,有的用逗号。
3、首先其次用逗号,一二三四用顿号——要注意次序和标点之间配合时的用法:一是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等表示的,其后要用逗号;二是用“一二三四”“甲、乙”等表示的,其后要用顿号;三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其后要用小圆点;四是数字外用了括号的,其后不再另加标点。
(二)冒号和引号与其它标点的配合
1、前面说,用冒号;中间说,用逗号;最后说,用句号——使用“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例:
(1)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2)“同志们!”区委书记说,“这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上的34个人,除去老赵和黄淑英同志以外,其余的都在这里。”
(3)“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老板娘面带着歉意说。
2、引用之语不确切,有“说”也不用引号——只是转述别人的意思而没有引用原话时,不用引号。例:
一些语言学家说,当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要着手整理它的语言文字,编出大型的语言词典,使民族和国家的机能发挥得更好一些。
3、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起句前要用冒号,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里面,后引号后面不能再有标点。例:
(2006年湖北题)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此题为完全引用,运用正确。)
4、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文不完整或引语虽完整但引文已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
犹太人的一句古老箴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健康时的施舍是金,病中的施舍是银,死后的施舍是铅”。(引文作了大句子的成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不怎么好的作文是谁造成的?(必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