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 )A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8、( ) A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C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9、( )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D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0、( )A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B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C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D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解析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7、( )
A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8、( )
A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C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9、( )
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D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0、( )
A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B 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C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11、( )
A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 )
A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
山之众
13、( ) A 入不敷出 B 风餐露宿 C 幕天席地 D 车载斗量
14、( )
A 火尚足以明也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 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5、( )
A 渔人甚异之 C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6、( )
A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 以愚黔首 D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7、( )
A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C 齐威王欲将孙膑
B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 春风又绿江南岸
18、( )
A 用心一也 B 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
C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
D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9、( )
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D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20、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判断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⑴大快人心 ⑵额手称庆 ⑶人人自危 ⑷完璧归赵
⑸不耻下问 ⑹继往开来 ⑺空穴来风 ⑻自相鱼肉
⑼虎踞龙盘 ⑽吐故纳新 ⑾驾轻就熟 ⑿息事宁人
⒀珠联璧合 ⒁食不甘味 ⒂土崩瓦解 ⒃不药而愈
A 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
B 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
C 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
D 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
参考答案:
1、C(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
2、D(A、B、C均为名词作状语。D活用为动词。)
3、C (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
4、C (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
5、D(A、B、C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的使动)
6、D(A、B、C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作状语)
7、B(A、C、D 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8、C(A、B、D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
9、A(B、C 、D 均为意动用法,A为使动用法)
10、B(A、C、D 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
11、D(A、B、C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均为形容词的活用,且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D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12、B(A、C、D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3、A(B、C 、D 均为名词作状语,A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14、A(B、C 、D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5、D(A、B、C 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D为形容词使动用法)16、
16、A(B、C 、D 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
17、B(A、C、D 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
18、A(B、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为动词。A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19、B(A、C、D 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B中“泣之”有“为它们哭泣”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20、A(⑵⒁⒃⑻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⑴⑷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⑹⑽⑾为形容词作名词;⑺⑼⒀⒂为名词作状语;⑶为形容词使动用;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巨东涛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