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备课《〈呐喊〉自序》、《诗三首》(沪教版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正文

《〈呐喊〉自序》、《诗三首》(沪教版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备课   阅读:8330

概要:邱雅一、一周内容概述本周学习《〈呐喊〉自序》、《诗三首》。《〈呐喊〉自序》是研究鲁迅思想十分重要的一篇作品。《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本文是鲁迅为这部小说集写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通过《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认识陶渊明的诗既有其平淡的一面,又有其豪放的一面。同时,通过几首陶诗的比较,进一步懂得,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有时只是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的某个侧面,因此只有了解作者的全人,才能对作者和作品作出全面的评论。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呐喊〉自序》1、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2、作者在叙述自己生活经历时的选材与思想发展的关系。文中叙述个人经历的目的在于反映自己的思想发展,从而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因此,鲁迅在本文中所叙述的种种经历,都是对他的思想的发展起了最直接、最深刻影响的事件,这就是本文在选材方面“事例典型”的典型之所在。例如在绍兴

《〈呐喊〉自序》、《诗三首》(沪教版高三必修备课资料),标签:语文备课资料,http://www.51jxk.com



邱雅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呐喊〉自序》、《诗三首》。
  《〈呐喊〉自序》是研究鲁迅思想十分重要的一篇作品。《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本文是鲁迅为这部小说集写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作者在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通过《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认识陶渊明的诗既有其平淡的一面,又有其豪放的一面。同时,通过几首陶诗的比较,进一步懂得,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有时只是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的某个侧面,因此只有了解作者的全人,才能对作者和作品作出全面的评论。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呐喊〉自序》
1、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2、作者在叙述自己生活经历时的选材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文中叙述个人经历的目的在于反映自己的思想发展,从而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因此,鲁迅在本文中所叙述的种种经历,都是对他的思想的发展起了最直接、最深刻影响的事件,这就是本文在选材方面“事例典型”的典型之所在。
  例如在绍兴故乡时,作者没有写“百草园”的生活,也没有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只选取了父亲患病一事来写。父亲的患病不仅使家庭彻底败落,使鲁迅感受到世态的炎凉而想“走异路”;而且由于父亲的患病,他整日为买药和寻药引而奔波,然而父亲仍然亡故了,这件事对少年鲁迅刺激很大,最后意识到父亲的病是被庸医耽误了,这就为鲁迅后来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
  又如在南京,他学的课程和所受的影响必定是多方面的,但鲁迅却独独选取并不讲授的生理学和业余读的《全体新论》等书加以叙述,是因为这些新知识与父亲患病对鲁迅感情上的强烈刺激联系了起来,促成他选择学医,产生了第一个美好的“梦”。
  再如,把文中对仙台学医经历的叙述与《藤野先生》一文比较,可以看出鲁迅仅突出写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其中“强壮”、“麻木”、“赏鉴”、“盛举”等词突出表达了鲁迅对同胞的麻木的激愤和悲哀。这件事使他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了,以此为转折,产生了一个新的“梦”,从而改变了鲁迅一生的方向。
  又如在东京时期,鲁迅本做过很多文学工作,可只写了《新生》流产一事,这是因为这一“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的经历不仅破灭了他的治文之梦,而且更使他感到思想启蒙之无望:“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同时,这一痛苦的经历也使鲁迅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从而克服了对自己寄望过高、思想不切实际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为他以后团结众人,从事“韧”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鲁迅有五、六年闭门蛰居的生活,这里只写了“钞古碑”一事,这是因为与其他麻醉法相比,没有什么比研究古代的造像和墓志等金石拓本更能使他“回到古代去”,更能“麻醉自己的灵魂了”。但又因为鲁迅的蛰居并非遁世,寂寞并非消极悲观,苦闷乃是由于一时找不到出路,所以后来一旦有朋友索稿,且得到朋友的启迪,鲁迅便“答应他也做文章”,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有了小说集《呐喊》。
3、作者创作小说并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
  首先即文章首段所言,《呐喊》是作者年青时候做过的许多梦中那“不能全忘的一部分”。那么,这些“梦”是什么呢? 统观全文,可知作者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年青时的三个梦想,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救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立志学医,期望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即学医救国梦;第三个是弃医从文,想提倡文艺运动,来改变麻木愚昧的国民的精神,即文艺救国梦。这些梦想虽然都未能实现,但贯串于这些抉择中的基本思想——救国救民——却因为经过沉默思考更显得强烈而深沉,终于促成了他后来的呐喊战斗。
  第二是因为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和倾谈。三大梦想的破灭使鲁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这时朋友金心异来访索稿,特别是他与鲁迅之间关于“铁屋子”的一场论辩,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寂寞苦闷中的鲁迅:“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而且鲁迅的从文之梦虽然破灭,但并没有改变“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的基本观点,“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并且最终写出了振聋发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呐喊》。
  总之,鲁迅先生坚定执著地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是创作《呐喊》的深厚思想基础和真正的缘由,而金心异的访谈则是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4、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呐喊”的含义,从《自序》中看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示自己的小说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使他们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呼喊,也即“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一是为勇猛的革命前驱助威呼喊,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寂寞孤独。
(二)《诗三首》
1、关于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卒后友人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他的曾祖是晋朝的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官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
  陶渊明青年时期曾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起,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官,但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政治黑暗,他深感“有志不得聘”,又不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退隐和躬耕。
2、整体鉴赏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课文选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共8句。这一层写归园田前的情况。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写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把做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误落尘网中”写环境之劣,“一去三十年”写时间之久。这两句揭示了他迫切离开仕途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据考证,“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东晋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归隐,恰好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回归故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这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共10句。这一层写回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总写诗人俭朴的生活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住所四周的近景:屋外榆柳笼罩,堂前桃李争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所见的远景: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近处的所闻: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中之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乐府诗集》卷二十八)鸡在啼鸣,狗在吠叫,这是太平景象的显示。正如《老子•第八十章》所说:“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是小结,从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心境两个方面概括地写出了归园田后自由自在的情况:家里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在空寂的房间里心境悠闲。户庭:门庭,指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琐杂事务,主要是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等琐事。虚室:空静的居室。
  第三层是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像久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又能重返大自然。这两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平凡的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原来,这是因为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即上文的“尘网”。“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乐在其中。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备课语文备课资料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备课
上一篇:“闲花”“细雨”开落在生活的土地上(高三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