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论文昏迷和强暴中的祭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论文)» 正文

昏迷和强暴中的祭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论文)

[10-16 16:47:43]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8406

概要: 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史上,像鲁迅先生那样深切地关注普通劳动妇女命运的作家少之又少。而他对几千年来造成中国妇女苦难命运的根源的探究之深广,对国民因袭的重负和劣根性的解剖之犀利,以及艺术形象塑造之生动典型则更是绝无仅有。本文对先生小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略作粗浅分析。关键词:昏迷 强暴 祭品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把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置于艺术表现的首位的作家。也许他从旧阵营里出来(是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对其丑恶本质看得太真切,对统治阶级的深恶痛绝使他不愿意更不屑于提到他们。因此,先生的诗歌、散文、杂文中很少看到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描绘。即使在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小说中也绝少对其栩栩如生的刻画。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也只有赵太爷(《阿Q正传》)、康大叔(《药》)等几个统治阶级人物描绘得较鲜明,但也仅是寥寥数语体肖及性情及本质罢了。相反下层劳动人民(包括普通知识分子)几乎成了鲁迅全部小说的主体。在这些悲惨的下层人民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劳动妇女。鲁迅先生对她们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深刻地表现了她们在旧时代的悲剧。我们惊叹曹雪

昏迷和强暴中的祭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内容摘要:
在现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史上,像鲁迅先生那样深切地关注普通劳动妇女命运的作家少之又少。而他对几千年来造成中国妇女苦难命运的根源的探究之深广,对国民因袭的重负和劣根性的解剖之犀利,以及艺术形象塑造之生动典型则更是绝无仅有。本文对先生小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略作粗浅分析。
关键词:昏迷  强暴  祭品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把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置于艺术表现的首位的作家。也许他从旧阵营里出来(是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对其丑恶本质看得太真切,对统治阶级的深恶痛绝使他不愿意更不屑于提到他们。因此,先生的诗歌、散文、杂文中很少看到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描绘。即使在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小说中也绝少对其栩栩如生的刻画。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也只有赵太爷(《阿Q正传》)、康大叔(《药》)等几个统治阶级人物描绘得较鲜明,但也仅是寥寥数语体肖及性情及本质罢了。相反下层劳动人民(包括普通知识分子)几乎成了鲁迅全部小说的主体。在这些悲惨的下层人民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劳动妇女。鲁迅先生对她们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深刻地表现了她们在旧时代的悲剧。我们惊叹曹雪芹高唱“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见女人便清爽”,我们更惊诧于鲁迅先生用冷峻的理性看待她们身上因袭的重负。先生以饱含血泪的笔墨、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示了她们或在冷漠的歧视中呼号,或在昏迷和强暴中灵魂麻木到令人颤栗、做稳了驯顺的奴隶,或在人肉的筵席上挣扎乃至被吞噬的苦难命运。虽然她们早已是上个世纪初期叙事文学中的虚构人物,虽然她们早已成为昏迷和强暴中的祭品,但鲁迅先生凭借他高超的艺术手段,使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穿越了时空走向了无垠。先生赋予她们以极大的普通性(普通得没有名姓。只有子君、爱姑两个人物有名字)和泛民性,使我们感觉她们就像我们可敬的母亲、可爱的嫂子和可亲的姐妹。先生以高度的艺术真实体现了生活的真实,让我们感觉这些似乎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得让我们不讶异于她们是虚构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她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女性。今天,让我们在感悟鲁迅先生在真实、深刻的国民灵魂的解剖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再作一次灵魂的颤栗吧!
《呐喊》、《彷徨》(另一部分小说集《故事新编》)中虽不乏女性的描绘,如《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嫦娥,《铸剑》中的莫邪,但由于它是鲁迅先生用古今交融手法创造的历史小说,故不在此文论述的范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两部小说集的25篇小说中,以下层劳动妇女为主人翁的小说有三篇(《明天》、《祝福》、《离婚》),有名姓的妇女只有《伤逝》中的子君、《离婚》中的爱姑。其他妇女形象均无名姓。这些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大体可分为下面五类。
一、做稳了驯顺的奴隶,充当示众材料的妇女形象
这类妇女有《药》中的夏四奶奶、《阿Q正传》中的吴妈、《示众》中的老妈子、《故乡》中的杨二嫂、《肥皂》中的四铭太太、《兔和猫》中的母亲和方太太等。
人本来是高贵的,因为他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本来也是幸福的,因为上帝把他安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伊甸园。然而,人实在不可宽恕,他们居然违背了上帝的戒命偷吃了禁果。女人尤其不可饶恕,因为来自男人身上一根肋骨的女人诱使男人偷吃。由此,女人被命定了怀胎生育的痛苦,并使之必须接受丈夫的管辖。这是西方的原罪论,它决定了“蠹虫生衣服,邪恶来自妇女”(《智慧书》)。它决定了女人从属于男人,它决定了“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东方和西方惊人地相似,尽管武姜踩天帝脚趾而育    ,但男性的胜利,父权的确立,不但篡改了历史,且开创了所有女人不幸的苦难历史。这历史似乎渺无终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纲常观念,加之以政权、族权、神权的威力,将中国妇女压在社会最底层,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她们屈从于命运,她们“从来如此”做稳了驯顺的奴隶。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药》),夏四奶奶奈何不了夏三爷的族权,却略略明白儿子是冤屈的。然而她琢磨不出花环的由来,更不知从花环中寻求儿子牺牲的意义。她转向于神灵。“你还是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乌鸦没有回应,最后大叫一声,箭也似的飞去了。亦不能使无比沉痛的母亲警醒。由此,我们不能不震撼于神权的威力。封建统治者以迷信思想改造人的灵魂,让她们在宿命中不自觉地做稳了奴隶,甚至无形地吞噬了一个个原本美好的女人,《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死便得力于“迷信”的“祝福”。
吴妈(《阿Q正传》)张口闭口“我们的少奶奶”,受阿Q“困觉”的骚扰后,只得了破布衫中的小半(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生下来的孩子的衬尿布)做了鞋底。这俨然以赵府上的人自居的奴隶,不“久违于”剥削者,却隔膜地去赏鉴同属于奴隶的示众材料——阿Q的餐刀,终于麻木到让自己亦成为后人的示众材料。
《示众》中则有一个分明的神情冷漠的围观者。“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着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阿,阿,看啊!多么好看哪!’”这个老妈子和其他看客一样把围观者当作自己无聊生活的无聊的补充。她不怕抱着孩子的苦楚和男人们在酷热中流着汗水,钻啊,挤啊,以图有趣和热闹的热忱,于小说中“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的描绘中赫然呈现。这对示众者绝无半点同情的安然、木然的国民和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一样示众于其他看客和读者面前。
《故乡》中的杨二嫂、《肥皂》中的四铭太太、《兔和猫》中的母亲和三太太似乎为小资产者或阔人家的太太,但她们同样是驯顺的奴隶。
杨二嫂以色相赢得好生意,似属于行为狡黠、贪小便宜,庸俗势利的小资产者。但从她固执地认为“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不难看出封建宗法制度,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充斥了她的灵魂。尽管她不择手段弄几个小钱,但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俐,像个圆规”,而明确不了悲剧的根源,做稳被剥削的权隶。
《兔和猫》中的“母亲”和“三太太”则鲜明地体现了传统中庸之道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太太”的“不偏不倚,绝对平衡”;一种是“母亲”的“实在太修善”,对于世上万物都处之泰然,不问是非曲直的模棱宽容。客观事物的发展“不即于中道,甲张则乙驰,乙盛则甲衰”①(《科学史教篇》),要想毫无偏颇则将“使自己变成无价值”“成了最无聊的东西”②(《科学史教篇》),除去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③,这千百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伦理道德体系造成一个无声的中国,作者写道:“我不能不反抗他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却要让嫖妓更高明,这制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终身的活财产”(《男人的进化》),四铭太太既不满足于自己成为孝女替身的可悲境况,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夫权之下而“录用”肥皂。封建家庭内部关系再微妙复杂,而“夫为妻纲”(包括父为子纲)则是它的最高准则。无怪乎阿顺(《在酒楼上》)在听到了长庚的“你不要骄气,你的男人比我还不如”的话后,从此发了愁,加速了死亡,礼教让女人择定了从一而终,成为后人的哀悼者。
不幸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二、做稳了驯顺的奴隶,无心或有意成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妇女形象。
柳妈(《祝福》)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她和镇上其他女人咀嚼赏鉴了祥林嫂的许多悲哀后,早已烦厌和唾弃了。当祥林嫂重又言及“阿毛”时,“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祥林嫂,你又来了”并有了新的话题“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洞悉了全部经过后,这女人“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觉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觉得  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④。柳妈同鲁镇的其他女人因了自己的趣味成了看剥羊者。非但如此,她们无心地、无形地在祥林嫂的伤口上抹了一把又一把的盐。而“捐门槛”的善良创意,给祥林嫂带来了莫名的恐惧,使祥林嫂在极度的恐惧中倒毙在最能体现祖宗和神权氛围的“祝福”中。这些善女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极有力的无意的帮凶。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
上一篇:诗歌艺术形象的类别(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