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祝福》中另一个“显出慈祥模样”的卫老婆子却不是出于同情祥林嫂的苦难而举荐她到四婶家做工,否则,何以又同祥林嫂的婆婆合伙劫了她去呢?她是两头渔利的中人,因自己的私利而让祥林嫂在四婶家“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扫地、洗尘、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又劫了她回婆家,以致于被卖到深山处的贺家奥。《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因为年龄和辈分的关系,自然是七斤、七斤嫂等晚辈的权威。“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成了她的“不满”的全部内涵,表现了社会落伍退撄、守旧的普遍心态。她蔑视儿孙,不满现实,按自己的习惯标准去衡量后代的作为,去限制规范儿孙的言行。七斤嫂虽不满于婆婆,但终于和婆婆站在了一起。连七斤的剪瓣都不能相容,更遑论改革与革命。国民性的守旧和愚昧的劣根性有一种固执的经验性特征,使他们毫无信仰地挣扎着要做稳奴隶,“六斤终于被裹了脚”,这小说几乎无事的悲剧,却让人触目惊心。这两人可称为有意的帮凶,而《药》中的华大妈支了无意得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她因自己的愚昧,为了治儿子的病,迷信人血馒头,让儿子舔吃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不仅将有价值的父母之爱转化成了害,害死
昏迷和强暴中的祭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论文),标签:语文教学论文大全,http://www.51jxk.com
《祝福》中另一个“显出慈祥模样”的卫老婆子却不是出于同情祥林嫂的苦难而举荐她到四婶家做工,否则,何以又同祥林嫂的婆婆合伙劫了她去呢?她是两头渔利的中人,因自己的私利而让祥林嫂在四婶家“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扫地、洗尘、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又劫了她回婆家,以致于被卖到深山处的贺家奥。
《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因为年龄和辈分的关系,自然是七斤、七斤嫂等晚辈的权威。“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成了她的“不满”的全部内涵,表现了社会落伍退撄、守旧的普遍心态。她蔑视儿孙,不满现实,按自己的习惯标准去衡量后代的作为,去限制规范儿孙的言行。七斤嫂虽不满于婆婆,但终于和婆婆站在了一起。连七斤的剪瓣都不能相容,更遑论改革与革命。国民性的守旧和愚昧的劣根性有一种固执的经验性特征,使他们毫无信仰地挣扎着要做稳奴隶,“六斤终于被裹了脚”,这小说几乎无事的悲剧,却让人触目惊心。
这两人可称为有意的帮凶,而《药》中的华大妈支了无意得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她因自己的愚昧,为了治儿子的病,迷信人血馒头,让儿子舔吃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不仅将有价值的父母之爱转化成了害,害死了儿子,而且把烈士更高尚的人类之爱的神圣价值置于脑后,这无意为之的帮凶同样让人彻骨生寒。
妇女们受了赵太爷之流的蛊惑,加上自身的愚昧,以为阿Q真是个猎色的坏蛋,尚可理解,而年近五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却实在钻得自作多情。只化九角钱向阿Q买了一条蓝绸裙(此时不讲“男女之大防了”)得了便宜的她不该又将阿Q可疑之点传扬出门,终于使人们对阿Q“敬而远之”。前面的“钻”可谓天意,而后面的“传扬”却是有意的帮凶了。此外,《长明灯》中的麻利泼辣的灰五婶则积极参与封建卫道者中故伎重演地欺骗疯子(一个要 改整个黑暗社会的彻底的反封建战士)。《明天》中的“好心”的“乐于助人”的王九妈,为单四嫂子有条不紊的丧事料事中,我们感觉出隐隐的森森冷气。她根本不顾单四嫂子一点可怜的积蓄已被庸医骗得精光,用她的两条板凳五件衣服作了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吃的饭。当这些有意无意的帮凶七手八脚地盖上棺盖时,单四嫂子一颗本已痛苦的心也被七手八脚地扯得粉碎了。
三、做稳了驯顺的奴隶,四处布满危机受欺压的妇女形象。
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们,使她如犬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小尼姑亦未能幸免于红颜祸水的罪名,成了阿Q快慰的泄愤对象。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逼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进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了?”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脸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既是红颜祸水,当如初见小尼姑时“发生敌忾”了,可从阿Q呆笑的下流相,充满se情成分的“摩着”,“十分得意的笑”,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的狠毒和封建道学者们的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这些正人君子板着面孔维持风化、鄙视女人的同时“正在偷偷地欣赏着肉感的大腿”。他们讥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却又希望有女人来勾引自己。小尼姑处在如此畸形的双重道德观念下,在代担全体的罪恶中任人欺辱。而“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生动地表明了当时人们不仅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而且都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未能亲手调戏小尼姑觉得不十分过瘾,比阿Q少了一分得意)。小尼姑几乎布满了危险。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贞励天下”的封建伦理道德观桎梏着无数善良的女性。寡妇则是鬼妻,亡魂跟着,谁人敢要。若亡夫再嫁,“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了。”⑥节烈观加上迷信思想宛如一把杀戮妇女的利刃戕害着女性。《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非但成了这把利刃下的一只羔羊,而且等待她的明天将是成为烈妇,即:“有强暴来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⑦。因为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早在宝儿未死之前,便时刻关注着隔壁的单四嫂子。“这单四嫂子家有声音,便自然只有老拱门听到;没有声音,也只有老拱们听到。”因为“阿五有点侠气,无论如何,总是偏要帮忙”,“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因为在宝儿埋葬的当天晚上,老拱们就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此时的无赖们全不管鬼妻与否,肆意地调笑和勾引。因为“社会公德的公意,向来以为贞yin与否,全是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⑧“男人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⑨出嫁的尼姑尚不能避免欺压,何况尘世中一个孤零零的寡妇。在这个阴冷的世界里,在布满无赖们的诱惑与暴力的险恶环境中。等待单四嫂子的明月自然是受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戕害。
四、不甘于命运摆布,倔强刚毅而终于被吞噬的妇女形象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作为男子的私产,没有自由,只有义务,男人可以任意驱逐她,而她却必须遵守“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不得越雷池半步。这种极不合理的封建旧式婚姻制度,已将妇女压迫到了何等地步。无怪鲁迅先生悲愤地比喻说:“如果雄狗对雌狗用起这样巧妙而严厉的手段来,雌的一定要急得‘跳墙’” 。尽管中国的改革者是以温和型居多,但不屈服于命运,敢于反抗的勇敢女性却不乏其人。鲁迅《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祝福》中便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不轻易屈服的女性形象。尽管她的斗争目标、对象均不甚明确,但她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她的斗争行动,可概括为四个字:逃、撞、捐、问。
为了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利,自食其力,祥林嫂丧夫后,采取了逃的方法避开那个饱受虐待的阴冷的家,来到鲁镇,靠替人帮佣来养活自己。这一“逃”消极软弱,但毕竟是反抗的开端,闪烁着反封建主义的亮色。
被卖深山,为反抗封建势力的逼迫,反抗上升为“撞”,以死抗争,宁死不从。坚决激烈,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遗憾的是它揉合着浓重的“节烈”思想,没有撞出理想的结果。
经历了几度磨难,尤其失去儿子阿毛后,祥林嫂已不能再进行带有一定激烈程度的体质型的反抗,进入了内心世界的心灵祈求,这就是“捐门槛”。愚昧的封建迷信方式的挣扎,自然捐不出寡妇的身份、地位,捐不出不贞的污名,更捐不出好前程。
当按封建节烈反抗改嫁,按封建迷信的说教去祈求解脱都落空之后,她不能不对自己原先依据的东西产生怀疑,开始疑惑到封建文化制度和封建社会的虚伪与欺骗,这便是“问”。这是绝望的反思,是对社会的质诘,更是真正觉悟的起点,是她自发反抗的升华,可惜没有走出更远,便“微尘似的迸散于冰天害地之中”。
在《彷徨》的最后一篇小说《离婚》中鲁迅先生又塑造了一个更具反抗个性的女性。由此可见反封建是鲁迅先生小说始终围绕的中心,也足见先生彻底的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离婚》中的女主人公爱姑不敢沉默,不甘屈服,比之祥林嫂更积极主动。自嫁到夫家后,面对公婆的挑剔和丈夫的放荡无赖、打骂凌辱,她不肯忍受,哭着回到娘家,决定不再回到婆家。她有着不屈的性格,敢作敢为。敢于当面骂公公为“老畜生”,丈夫是“小畜生”。并让父亲庄木三带了六个儿子公然拆平了婆婆家的灶,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丈夫粘上“小寡妇”,她敢于反对;公婆袒护儿子,她无比愤怒;夫家想休弃她,她坚决不答应,非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不可。这充分显示了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蔑视和叛逆。然而由于她的弱小无助,由于她套着轻敌与依靠说理来解决问题的幻想的枷锁;由于她面对的敌势力过于强大,她的斗争最终失败了,她的夫家买通了官绅。土财主慰老爷背后有城里的七大人,七大人背后有县衙的知县大老爷直到皇帝伯伯。这些沆瀣一气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以根深蒂固的统治和封建宗法社会形成的旧习惯势力,使爱姑这头置于狼群中的小羊羔,放弃了坚持三年的斗争而同意离婚,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她和祥林嫂等顽强的斗争精神无异给人们带来了冲破黑暗王国的光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