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③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4.下列各个句子中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言也:这是困难的语言。B.无是,馁也:没有这,就没有力量来。C.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的东西。D.予助苗长矣:我帮助禾苗往上长了。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浩然之气”的一项是( )①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②配义与道。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④是集义所生者。⑤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②③④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也作“浩然正气”,本为战国时期孟轲所提倡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精神,后来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和气节。B.成语“揠苗助长”就出自此篇。作者通过这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之三(人教版高一),标签: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http://www.51jxk.com
③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中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言也:这是困难的语言。
B.无是,馁也:没有这,就没有力量来。
C.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的东西。
D.予助苗长矣:我帮助禾苗往上长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浩然之气”的一项是( )
①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②配义与道。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④是集义所生者。⑤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也作“浩然正气”,本为战国时期孟轲所提倡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精神,后来用以形容正大刚直的精神和气节。
B.成语“揠苗助长”就出自此篇。作者通过这个宋国人用把苗往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的故事,说明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C.这段文字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先由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提出“敢问何谓浩然之气”的问题,然后由孟子作答。由于问题明确,所以问答的针对性很强,很富有说服力。
D.这段文字出现了几个通假字:闵:通“愍”;慊:通“谦”;芒:通“茫”。
(三)阅读文段,完成1—4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其”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段,请回答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如:如同、等于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
C.雉兔者往焉 焉: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 禁:禁忌
2.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B.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民犹以为大,何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若是其大乎?
3.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请回答问题。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译文:下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的技术。
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虽然与他一起学习,但却都不如弈秋。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家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下列句式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甚矣,汝之不惠。
4.通过学弃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上一页 [1] [2]
Tag:综合语文教学资料,综合语文教学资料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综合语文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