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泰州市2017年中考文言文研讨(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正文

泰州市2017年中考文言文研讨(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793

概要: 一、考点解读:08年泰州市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二、考点分析:年份体裁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难度2008人物传记1011%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分析人物小2009人物传记1213%词语解释,翻译句子,朗读停顿,理解领悟文章内容较大2010说明文1213%文言词语,翻译句子,朗读停顿,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大三、题型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三年来泰州市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2.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

泰州市2017年中考文言文研讨(苏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一、考点解读:

08年泰州市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考点分析:

年份 体裁 分值 比率 考查知识点 难度
2008 人物传记 10 11% 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分析人物 小
2009 人物传记 12 13% 词语解释,翻译句子,朗读停顿,
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较大
2010 说明文 12 13% 文言词语,翻译句子,朗读停顿,
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大

三、题型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三年来泰州市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
4.理解领悟文章内容(1)内容的概括。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2)谈阅读作品的感受。多为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联系实际型等。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四、解题思路及方法

(一)夯实基础
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请看近三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
08年(一)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完成l2—14题。(10分)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节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加点的字解释均可以从初三课内文言文中找到例子。“不知所之”的“之”,解释为“到……去”,出自课文《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 “皆以为得实”中的“以为”,解释为 “认为”,同样出自课文《陈涉世家》“或以为死”。 “上下皆怪之”中的“怪”,解释为“以……为怪,对……感到奇怪”,出自《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微使君之赐”中的“微”,解释为“非,(如果)没有”,出自《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狱”、“趋”、“厅事”,分别出自《曹刿论战》、《送东阳马升序》、《口技》中的解释。
所以08年中考文言文比较容易,也许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
09年(二)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3—16题。(12分)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咍(hāi):欢快。⑦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而诣莫生(       )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使 人 之 性 情 不能 自 主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                                                    
(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答:                                                                       
    09年文言文词语解释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涉及到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第一个解释“为人说书”(给,替)出自初三的《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第二个解释“可使以其技鸣”(凭借)则出自《论语八则》“可以为师矣”。第三个解释“句性情,习方俗”(通晓,熟悉)出自《赵普》“少习吏事”。第四个解释“期月而诣莫生”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另外翻译中的关键字解释都能从课文中找到注脚。
10年(二)结合图示阅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泽国长堤》,按要求完成11—15题。(23分)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④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⑤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1] [2]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