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 刘洪涛 说明:本文已发表于《考试指南报》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往往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所以,复习文言文,先要熟练掌握这些特殊句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句式考查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这些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高考考查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下面我们对这些特殊句式做一个梳理总结。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
掌握规律,明辨句式,提高能力——文言句式专题复习(高三教学论文),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 刘洪涛
说明:本文已发表于《考试指南报》
由于语言的演变,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往往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所以,复习文言文,先要熟练掌握这些特殊句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句式考查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这些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
高考考查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下面我们对这些特殊句式做一个梳理总结。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
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
①唯利是图。 (图利)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于后世名垂)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主要从句意上来推断。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句意是:归附曹操的荆州之民,是被曹操大军的威势逼迫所致罢了。下面的例子都是如此: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城池被攻陷)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土地一天天被削弱,被切割)
三、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 [2]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