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1、晏殊不隐私情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於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梦溪笔谈》)【译文】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
2017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原文及翻译(二),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11、晏殊不隐私情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於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梦溪笔谈》)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12、阎应元杀贼护家室
应元起椽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湖,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薄选懦怖急,男女奔窜。应元带刀剑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荣。
【译文】
阎应元开始任公职是当掾史,做过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1641)年,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恰巧又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既胆怯又无决断,束手无策,居民四处奔逃。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来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都引以为荣。
13、起用家客马周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译文】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他到了京城,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当时唐太宗要求百官上书讨论得失问题。马周为何陈商议了二十多件事。太宗让上奏,每件事都令太宗满意。太宗怀疑他的才能,便问何陈。何陈说:“这不是我的提议,这是我的客人马周的提议”。太宗当天便召见他,当他还没有来的的时间,还四次派人催促。到了会见他时,与马周谈论的很投机。下令门下省,授予马周监察御史之职及中书舍人。马周很善辩,能够明查事端及时上奏,每次都令太宗满意。太宗常说:“ 马周对于我来说,一会儿看不见,就会想念他”。
14、张仲冶三日定疑案
张仲冶以翰林出守莱州,恃才傲上,巡抚长白某衔之。将登白简,某方伯颇左右之。会有剧盗桀骜狡诈,供词屡翻异,谳莫定。巡抚谓方伯曰:“张守如能定谳,当令赴任。”方伯商诸廉访,延公至臬署讯盗。佥问其几日可结,曰:“三日足矣。”讯时索佳酿一瓮,乾脯一柈,箕坐炕上,且酌且问其年龄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琐事。次日如之。三日复如之。问至日晡,命撤酒脯,呼刑具。正色语盗曰:“前所谳一无误,汝何屡断屡翻也。人谓汝桀骜狡诈,实不谬。我与汝絮语三日,皆家常琐事。三日所答,前后迥不相符。琐事如此反覆,况正案耶?如再敢饰言强辩,我即将三日所答琐事,以证汝之反覆,虽严刑处死,亦不为过。”盗犹欲强辩,公叱左右施严刑,毙命勿论。盗亟叩头乞命,愿吐实,誓不再翻。公大喜,立命画供,案遂结。
【译文】
清代诗人张问陶任莱州知府时,一次奉命审讯一名屡屡翻供的巨盗,限期三天结案。张诗人于是索要佳酿一瓮,肉干一盘,坐炕上自斟自饮,一边和案犯扯闲天儿。连续三日,日日如此。 到第三天太阳快下山时,张问陶态度突变,下令撤去酒肉,招呼刑具,疾言厉色地对案犯说,三日之中,我问你的只是年龄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琐事,而你的回答却是前后矛盾,迥不相符,”琐事如此反覆,况正案耶?如再敢饰言强辩,我即将三日所答琐事,以证汝之反覆,虽严刑处死,亦不为过!”该盗遭此突袭,难于招架,只得招供画押。案遂结。
15、李建勋东山遇奇叟
李建勋罢相江南,出镇豫章。一日,与宾僚游东山,各事宽履轻衫,携酒肴,引步于渔溪樵坞间,遇佳处则饮。忽平田间一茅舍,有儿童诵书声。相君携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数村童。叟惊悚离席,改容趋谢,而翔雅有体,气调潇洒。丞相爱之,遂觞于其庐,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辄谈。李以晚渴,连食数梨。宾僚有曰:“此不宜多食,号为五脏刀斧。”叟窃笑。丞相曰:“先生之哂,必有异闻。”叟谢曰:“小子愚贱,偶失容于钧重,然实无所闻。”李坚质之,仍胁以巨觥,曰:“无说则沃之。”叟不得已,问说者曰:“敢问‘刀斧’之说有稽乎”曰:“举世尽云,必有其稽。”叟曰:“见《鹖冠子》。所谓五脏刀斧者,非所食之梨,乃离别之‘离’尔。盖言人之别离,戕伐胸怀,甚若刀斧。”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鹖冠子》也。检之,如其说,李特加重。
出自:《湘山野录》正文?卷上
【译文】
李建勋在南唐被剥脱宰相之位后,被命令镇守豫章。有一天,和宾客同僚去东山游览,各自都穿着宽松的鞋子,轻便的衣衫,带上酒菜,在山溪丛林船坞之间游玩,遇见风景优美的地方就坐下饮酒。忽然看见平整的田野间有一座茅屋,里面传出来儿童的读书声。于是和大家拿出书本一起走近,看见原来是一个老头在教几个村里的孩子。老头很吃惊的离开席位,改变了表情前来道歉,但是他举止文雅得体,气度潇洒不凡。李建勋很喜欢,就在茅屋里喝酒,把老头安排在客人的右边,老头也不敢随便开言。李建勋因为后来有点渴,连着吃了几个梨子。宾客同僚里有人说:“这个东西不适合多吃,有外号叫做‘五脏刀斧’”。老头偷偷在笑。李建勋说:“先生的笑,肯定有不同的说法。”老头道歉说:"小人蠢笨而且低下,偶然在您面前失礼,但是确实没有什么意思"。李建勋坚持询问,同时用大杯酒来威胁他,说“不说就要灌你。”老头不得已,就问开始说话那人:“敢问‘刀斧’这个说法有典故吗?”那人回答说:“全世界都这么说,肯定有典故。”老头说:“出自《鹖冠子》。 所谓五脏刀斧的说法,不是吃的梨,而是离别的“离”啊。这是说人们在离别时,心里受到刺激,比受刀斧还要疼痛。”于是咋书架上取来一小本书,弹拭掉灰尘上呈给李建勋,正是《鹖冠子》。 大家检视看,跟他说的一样。李建勋因此很看重他。
16、张巡智斗令狐潮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