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②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分析②句表现了徐勣忠于职守,作风踏实,责任心强,一心为民的良好品德,这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刚直守正”不合。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而是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例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2005江西卷)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分析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意在印证高宗上文所言的“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犹言取正,无所偏颇,用作判断事物的准则),称朕意焉”,由此不难看出,⑤⑥两句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见“美德”就选,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五、就事论事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而不能游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例9下列各组句子中,
文言文阅读:筛选文中的信息(高三),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②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分析②句表现了徐勣忠于职守,作风踏实,责任心强,一心为民的良好品德,这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刚直守正”不合。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而是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误区。
例8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2005江西卷)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分析⑤⑥两句是高宗亲自省察死囚时的见闻,意在印证高宗上文所言的“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犹言取正,无所偏颇,用作判断事物的准则),称朕意焉”,由此不难看出,⑤⑥两句旨在说明唐临以法律为准绳,断案公正。考生如果见“美德”就选,误认为⑤⑥两句是说明唐临“宽于待物”,就严重背离了高宗所言的“务令折中”的断案要旨,犯了“法宽则失罪”的断案大忌。
五、就事论事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而不能游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例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2003全国卷)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贿,诚合重诛
分析该项上句“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裴矩此举的真正目的在于慑服戎狄,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如果考生在筛选时不能洞察这一“隐情”,将其误认为是裴矩以奢靡之举曲意迎合炀帝意旨,反而陷入了“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
例10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2005北京卷)
①吾已诛之矣
分析根据上下文意,①句中的“之”应指“崔杼之子”。那么“崔杼之子”究竟是不是“不义之人”呢?如果单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来看,①句似乎符合题意,但如果作进一步分析,考生就很容易发现崔杼之子是受庆封的挑拨才私自争斗起来的,而庆封的险恶用心在于挑起崔杼的家乱,然后借帮崔杼平定家乱之名灭其家族,进而将崔杼逼上绝路,最终达到“代之相”的目的。在这件事上,崔杼之子其实是受害者,而非“不义之人”。考生如果不能洞察这一隐情,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对文意作出错误的判断。
六、进程混乱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用“提速”的办法,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例1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2001全国卷)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分析①句陈述的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为将。⑥句主要是表现田单火牛阵的作用。一是火牛着“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从燕军的角度看“视之皆龙文”;二是火牛“束兵刃于其角”,以至燕军“所触尽死伤”。综观上述分析,①句与⑥句这两个句子虽然与田单“兵不厌诈”手段有事理逻辑上的密切联系,但都是表现战术“奏效”阶段的句子,而题干要求表现的是田单“兵不厌诈”的手段,筛选的信息应该是田单“运用”战术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战术“奏效”阶段的句子。显然,①句与⑥句是命题人故意混编到“运用”战术阶段中的,自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例1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2005全国卷Ⅱ)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⑥廉吏安可为也
分析②③④⑤⑥五句说的都是优孟为孙叔敖之子向楚庄王求取封赐一事,但明显分为两个阶段:②③④句为前期准备阶段,⑤⑥句为实施讽谏阶段。因为题干要求表现的是优孟“以谈笑讽谏”,筛选的信息应该是优孟实施讽谏阶段的句子,而不应该是讽谏之前准备阶段的句子,所以②③④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技法解密】
一、把准对象,忌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一组”。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例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2001全国卷)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第①句陈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⑤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⑥句是说燕军大败,这三句都是写他人的,没有涉及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田单”,而命题者却“明白张胆”地将他们移植到“田单”身上。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
例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其父自清慎如此”的一组是(2000全国卷)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此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
二、体情察意,忌断章取义
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人物性格,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情”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人在选择错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质脱离语境的是是而非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作为考生必须学会体情察意,就文意定句意,在读懂弄通全篇的基础上,去掌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例3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2002全国卷)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但不少考生没有将此句放入情境中去考虑,未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图,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陷入了命题者设下的“断章取义”的陷阱。
例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2001春季卷)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并数万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⑤句“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如果仅从字面来看,似乎为官府作想,但如果把它放入原文中去考察,联系后句“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看,其实徐九思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在保证国家财政的前提下,让富人多出钱,让穷人免费享受赈济(即特定意义上的“劫富济贫”),应属“为民谋利”的举动。
三、找准区间,忌层次不清
人物传记大多通过记叙事件去赞美或反映人物品格,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不同的事件去写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例如1998年文言选段就是通过写李若水弹劾高俅丧仪和出见金人这两件事,分别赞颂其正直的品格和忠孝、体恤部下的德行。有的紧紧围绕一件事的过程去叙写人物品格。例如1997年所供材料围绕杀与不杀权善才一事展开情节,反映人物事迹的。试题经常会就某一事件去发问,或者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如果在做题时从不同事件或不同阶段去切分层次,有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某一事件或某一阶段的错例排除掉,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解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