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吴义欢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第一节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的具体情形 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父曰:“履我” 穿上鞋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 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许子冠乎 戴帽子使天而雨珠 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衣素衣而出穿 (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例:沛公军霸上 驻扎(在)欲王关中 (在关中)称王晋军函陵 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例: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晋灵公不君 不(行)君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秦地可尽王也 全部统治子墨子不听,遂北 就往北走了秦师遂东 就向东出发了(
文言实词活用归纳(人教版高三必修),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吴义欢
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第一节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的具体情形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许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麦于岐山之阳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时可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为方位名词)
例:沛公军霸上 驻扎(在)
欲王关中 (在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
3. 副+名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
晋灵公不君 不(行)君道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
秦地可尽王也 全部统治
子墨子不听,遂北 就往北走了
秦师遂东 就向东出发了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非我即他 不是我就是他
天又大风 (刮大风)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4. 能愿动词+名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能游泳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应当在关中称王
左右欲刃相如 想要杀相如
王曰:“吾亦欲东耳” 想向东进击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识其本名
5. 名词+介宾
(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词,用如动词)
例: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 筑屋居住
6. 介宾+名
例:亭以雨名 西与韩境 由山以上五六里
7. 所+名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鱼网 用网捕来)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住所 住)
馆:修理客人住的地方
8. 名+者
例: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爵 封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 (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 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 衣:穿衣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绅:做官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进军
去今之墓而葬焉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缇骑按剑而前
进城梯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 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二、名作活用后翻译方法
(一)动宾式(一般出现于陈述句中)
对译公式:动+名
如:1、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认罪
2、而此独以钟名(《游褒禅山记》)——取名
3、当时虽梦幻想(《祭妹文》) ——做奇异的梦,有虚幻的想象
4、嫁为畿辅某官某妻(《记王忠肃公翱事》)——做妻子
5、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治贫篇》)——有曾孙,有玄孙
6、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下雨
7、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友帮惊诧”论》)——成为国家
8、阿品远官河南(《蔡妹文》)——为官
9、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成为齑粉
10、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
11、山水之乐(《醉翁亭记》)——欣赏山水
12、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争霸称王
13、武夫力而拘诸原(《 之战》)——竭尽全力
14、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穿着旧棉袄,破衣衫
15、过秦论(《过秦论》)——指出……的罪过
注意:这种类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频率最高的一种,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辞手法因此,翻译时不能硬套。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句中的“弦”,不能译为“奏弦”,而应译为“奏乐”。
(二)凭借式(作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
对译公式为:介+名+动
如:1、左右欲刃相如(《谦颇蔺相如列传》)——用刀杀
2、尝贻余核舟(《核舟记》)——用桃核雕刻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用板印刷
4、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用火烤
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用马鞭打(驱使)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之战》)——用草料喂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瓦瓮做,用绳子系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六国论》)——以礼对待
9、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用木匣装
10、椎杀晋鄙(《信陵君窃符救赵。)——用锤击
(三)趋动式(活用的名词一般是表方位的)
对译公式为:方名+动
如:1、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指
2、并力西向(《六国论》)——向西进军
3、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或东或西流击
4、负势竞上(《朱元思书》)——向上升
5、秦师遂东(《 之战》)——向东进发
6、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群英会蒋干中计》)——纵横摆开
(四)动补式
对译公式为:动+介+名
如:1、匣而埋诸土(《工之侨献琴》)——装在匣子里
2、子路从而后(《荷 丈人》)——落在后边
3、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捕蛇者说》)——靠后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坚持到最后
(五)陈述式
对译公式为:名+动(形)
如:1、中古之世,天下大水(《五蠹》)——水泛滥
2、明月半墙(《项脊轩志》)——明月照着
3、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挂
4、手长 (《左忠毅公逸事》)——手拿
5、袖四十斤铁椎(《信陵君窃符救赵》)——袖里笼着
6、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荆轲刺秦王》)——法律规定
(六)比喻式
对译公式一般为:比喻词+名词
如:1、静影沉璧(《岳阳楼记》)——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像东流水
3、蜂房水涡(《阿房宫赋》)——像蜂房,像水涡
4、檐牙高啄(《阿房宫赋》)——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5、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像从筛孔映落
(七)连谓式
对译公式为:动+名+动(两个谓语一般为“方式”和“目的”的关系)
如: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拿丰厚的礼物贿赂
2、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谭嗣同》)——出头告发
3、季文子相三君(《训俭示康》)——任宰相辅助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建舍定居
(八)特性式(翻译出来的动词是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所具有特性)
如:1、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统领(都督处于军中统领的地位)
2、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柳敬亭传》)——看待(目之功能是看)
3、岂意其至此哉(《促织》)——料想(心之官则思)
4、明烛天南(《登泰山记》)——照耀(烛的功用是照明)
5、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之战》)——做买卖(市场乃买卖之地)
6、则事污蔑 ,厉兵,秣马矣(《 之战》)——磨(砺是供磨刀剑等器具的)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