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五、文言虚词(一)而1.蟹六跪而二螯。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7.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五、文言虚词
(一)而
1.蟹六跪而二螯。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7.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乎
1、儿寒乎?欲食乎?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孰为汝多知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3.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4.胡为乎遑遑何之?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5.生乎吾前……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作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7、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三)、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5.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6、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7.汝其勿悲!(表婉商。)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亦作祈使语气)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表假设。)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四)且
1.河水清且涟漪。
2.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况且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4.不出,火且尽。★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五)、所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或凭借。
6.夜以火指鼓所★处所,地方。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谓,所说的。
8.父去里所,复还。★表示大概的数目
(六)为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吾见其难为)。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3.公为我献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6.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8.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作为,当作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9.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成为,变成。
10.孰为(赵)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以为,认为。
11.善为国者★治理。
12.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
13.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七)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2、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4、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6、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7、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8、且焉置土石?
9、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1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哪里,怎么。
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2、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13、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相当于"之"。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八)也
1.死生,昼夜事也。★ 表示判断语气。
2.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示疑问语气。
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6.岂独伶人也哉!★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7.是复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8.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九)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乃入见。问:"何以战?"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4.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0.作《师说》以贻之。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1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