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2017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 正文

2017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

[05-14 00:52:47]   来源:http://www.51jxk.com  初中文言文   阅读:8941

概要:2005-4-18 23:39:55四川新闻网-招生考试报讯四川省金堂中学2004年高考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全国一下子出现了15套试卷。对于备战2005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15套试卷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最好资料。本文仅就就文言翻译这一考点而言,对15套试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一个简单的剖析。先作两个方面的比较:1、考查的方式和赋分情况考察方式均为主观题。赋分的情况,2002年和2003年都是5分,2004年的4套全国卷,都增加到了8分。由赋分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文言翻译题“身价”的提高。从横向来看,2004年的15套试卷,只有北京卷没有文言翻译题,而考的是文言断句。14套考了文言翻译的,又无一例外是主观性的试题。赋分的情况,除了上海卷和辽宁卷是6分,其他12套均为8分。2、考查的范围和题目数量考了文言翻译的14套试卷,翻译的文句,除了福建卷出自另选的材料,其他13套都是出自第一卷的文言阅读题的材料。文言阅读材料的选文,大多仍然是史传文中的人物传记,少数为其他类型的文言文,如湖南卷选的是文学类散文———苏轼的《放鹤亭记》。题目的数

2017高考文言翻译题全景透视,标签: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51jxk.com




2005-4-18 23:39:55
四川新闻网-招生考试报讯
四川省金堂中学

2004年高考是自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全国一下子出现了15套试卷。对于备战2005年高考的学生来说,这15套试卷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最好资料。本文仅就就文言翻译这一考点而言,对15套试卷中的相关题目作一个简单的剖析。
  先作两个方面的比较:
  1、考查的方式和赋分情况
  考察方式均为主观题。赋分的情况,2002年和2003年都是5分,2004年的4套全国卷,都增加到了8分。由赋分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文言翻译题“身价”的提高。
  从横向来看,2004年的15套试卷,只有北京卷没有文言翻译题,而考的是文言断句。14套考了文言翻译的,又无一例外是主观性的试题。赋分的情况,除了上海卷和辽宁卷是6分,其他12套均为8分。
  2、考查的范围和题目数量
  考了文言翻译的14套试卷,翻译的文句,除了福建卷出自另选的材料,其他13套都是出自第一卷的文言阅读题的材料。文言阅读材料的选文,大多仍然是史传文中的人物传记,少数为其他类型的文言文,如湖南卷选的是文学类散文———苏轼的《放鹤亭记》。题目的数量,只有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四省考的那套全国卷只设置了一道题,其他13套,分别有二道或三道小题。
  下面对14套试卷中的文言翻译题逐一评析,并附上原题的翻译答案,以供参考
  1、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与其他13套试卷的题相比,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虚词考得特别多,考纲上规定的18个,就考了“乃”、“其”、“而”、“焉”、“也”等5个,考纲以外,还考了“特”、“然”、“及”、“固”等,“然”还出现了两次。所有虚词中,难度最大的是“特”———在这里是副词,意为“只是”。不过,考生并不陌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一句的“特”,就与之相同。实词中,“诬”的词义和“雄”的用法是难点。“诬”很容易理解成“捏造事实,冤枉他人”,而结合语境,应该是“欺骗”的意思,这在《报任安书》中,也是有先例的———“因为诬上 卒从吏议”一句的“诬”,即是如此。“壮”的用法是使动,“壮其说”就是“使其说壮”。用法判断正确了,再琢磨“壮”的意思,应是“文章有气势,力透纸背”,但如果这样翻译,再译出一个“使”字,译文难免生硬;参考答案译成“文笔雄健”就比较自然,再加上一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的意译,原文的意思就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译文也贯通了。
  译文: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2、全国卷(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这道题显得平和一点。
  第一小题的“谷实”与“珠宝”对举———“对举”是文言的特点之一,也是翻译的“钥匙”之一———据此,“实”就不会误译为“属实”之类了。“交趾”也作“交?”,古地名。“比”是“并列,靠近”的意思,《核舟记》中有“共两膝相比”句,“比”与之类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的“比”,则是相同了;结合语境,“比境”当译作“接壤,接界”。“商贩”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这里是两个名词的同义联用,用如动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事商业活动”,“通商贩”就是“互相通商”。
  第二小题的“身”,考生应是比较熟悉的,副词,“亲身,亲自”的意思,“身自”也是这个意思,高中语文课本《勾践灭吴》中有“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句。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就居止者”的理解。“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还有“到某某地方做什么”之意,如“就位”、“就餐”等,据此,“就居”就是“到某个地方居住”。“止”在古汉语中原本就有“居住,栖息”的意思,如《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就有“困迫遁走,望门投止”一句。考生不熟悉,可结合“就居”和“百余户”的语境来推测,应是“住下来,定居”之意。
  译文:
  (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3、全国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8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第一小题没有什么难点,整齐的对举句式会给考生帮不少的忙。第二小题的“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所以”是一种固定结构,古今异义,在这里表示“用来……的”。“惠养”的“惠”是比较常见的表敬副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惠赠”、“惠存”等,参考答案用了一个“赐”字,顾及了这一层意思。答案“乡党”的“党”,是古代民户编制的一个单位,500户为“党”,“乡”与“党”连用,指“乡里”,《赤壁之战》中有“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句。“飨”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乡人相聚宴饮”,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多种词义,如《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句中的“飨”就是“用酒食慰劳”。“飨”也通“享”,本题的“飨”即为“享”,且已虚化。
  译文:
  (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
  4、全国卷(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新疆)(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第一题的“裁”通“才”,副词,意为“刚刚,仅仅”,《促织》中有“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句,“才”即是“刚刚”之意,结合本题的语境,“才”则是“仅仅”。本题的难点在于“家人绩纺以供朝夕”:“纺”是“把各种纺织纤维制成纱或线”,“绩”专指“缉麻成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即有“昼出耘田夜绩麻”句,故“绩”和“纺”应补出各自的宾语“麻”和“纱”(或“线”。“朝夕”省略了在这样的时间范围内“做什么”,或者理解为以吃饭的时间替代吃饭,翻译时应将省略的部分(或说是替代的对象)补出。
  第二小题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实词的翻译:“逮”的本义为“赶上;及;到”,结合本题的语境,“不逮”正好译作“赶不上”。“孝悌洁敬”四个字就是四个词,意思分别为“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和“敬业”,翻译时,应“字字落实”。至于“替”,现代人很难想到,其本义就是“废弃”,原高中语文课本《?之战》中有“不替孟明”一句,“替”即是这样,结合本题的语境,“不替”应译作“没有改变”。
  译文: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5、重庆卷(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第一小题的难点在于“义无屈”,这句话省略了介词“按”,翻译时应补出。至于“妻子”是古今异义,作为副词的“徒”意为“白白地”,考生并不陌生。
  第二小题,“公逸感端之节”是省略了介词“于”的被动句,“亦固守”是省略了宾语“杞州”的省略句,翻译时应充分注意到。
  第三小题,“比”是“等到”的意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比及三年”句,“比”即是此意。“在”是“存在,存活”之意,并不难理解。“癯”是“瘦”的意思,“体发癯焦”是古汉语中的“并提”修辞,实为“体癯发焦”,参考答案中译作“身体瘦弱,毛发枯焦”。考此修辞,似有“超纲”之嫌。
  译文: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