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实录《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2] (人教版高一必修)» 正文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2] (人教版高一必修)

[10-16 16:59:51]   来源:http://www.51jxk.com  教学实录   阅读:8293

概要: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2] (人教版高一必修),标签:教学实录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于是有学生解释说:“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我趁此引向末段:“非常正确。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几个字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了。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并传授朗读技巧:“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出感情,比较出差别。”

   学生:“再见吧,胡同。”(快速)

   学生:“再—见—吧,胡—同。”(中速)

   学生:“再——见——吧,胡——同。”(慢速)

   读完后大笑起来。

   我积极肯定:“看来我们已经品味出三种不同的感情基调了。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

   “欢快,轻松。”

   “中速呢?”

   “认真,郑重其事。”“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

   “沉痛。”“悲凉。”

   “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学生马上得出结论:“中速。”

   “非常正确!请用中速再朗读一遍。”

   于是学生用中速齐读起来:“再—见—吧,胡—同。”

   课上到这里,我再次体会到品味涵泳,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课文中任何一处精彩的语言,都不能放过,都要“做足文章”。

   四、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开始我们就说,要把这堂课上成‘快乐语文’课。各位感受到快乐了吗?”

   不少学生笑着点头:“感受到了。”

   这时我突发奇想:“汪曾祺老先生假如地下有知,会怎么说?请你假设一下。”

   马上有学生接上来:“嘿!(去声)真有你的!”

   众人笑。我也不住地点头:“传神。”

   然后转移话题:“接下来我们再感受一件快乐的事情。知道什么事情吗?”

   学生笑着摇头:“不知道。”

   “刚才我们学习的胡同文化是哪里的?”

   “北京。”

   “对,北京。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南方的、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在高中新开设的课程。从课内引申出去,扩展联系,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最常用、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我先做一番介绍:“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古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京城通往福建沿海的唯一陆上通道。历代官兵防守严密,南北商贾络绎不绝。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来往的商旅及驻军禁不住诱惑,纷纷定居下来,于是这个古镇人丁兴旺,阜盛繁华。由于她处在大山深处,至今还保存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的关注。”然后问同学:“这个古镇叫什么呢?”

   学生抢着回答:“廿八都!”

   “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就是我们江山市的廿八都镇。先请大家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学生哗然。

   我点击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主持人胥午梅的播音报道——

   “日前,建筑学者和考古专家在浙江省江山市附近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其保存格局之完整,考古和民俗文化价值之丰厚,在全国都属罕见。这片古建筑村落,总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中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民居有三十六幢,文昌阁、大王庙等大型公共建筑十一幢。漫步在长约一公里的古街道上,两旁素雅古朴的黛瓦青墙,错落有致,高耸的门楼,精巧的天井,层层叠叠的马头墙,栩栩如生的木雕和壁画,还有雅致秀丽的枫溪古桥,使得整个古村落融建筑、绘画、雕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出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浓郁典雅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而民俗学者考证,这个古建筑群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我紧接着电视报道的末句问学生:“为什么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呢?”

   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居民来自各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教学实录
上一篇:《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1] (人教版高一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