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正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76

概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派诗歌的形式“三美”;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领悟诗歌的情感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教学重点形式“三美”的把握;意象的解读;意境的描述;诗情的领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把握意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这首诗歌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派诗歌的形式“三美”;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领悟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教学重点 形式“三美”的把握;意象的解读;意境的描述;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把握意境,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本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声音视频展示,能让学生更好体会文章的音乐美、绘画美。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其带入诗歌的意境。由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披词入情,领悟情感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自读、名家朗诵、齐读等多种形式。2、合作探究法:步骤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①教学课件(PPT、歌曲视频、背景音乐mp3、朗读mp3)
②打印的《再别康桥》相关背景资料。(上课前一天发放给学生)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说明:ppt采用超链制作,第9页自动播放背景音乐,第10—24页在自动播放录音朗读的同时幻灯片自动切换。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主导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主体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再别康桥》歌曲视频。
2、激情导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当我们听到这首《再别康桥》时,在隔过了久远的时间之后,这首诗的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当中,我们对诗歌的感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时,才知道:读诗,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诗不会老,更不会死,诗,常读常新。
徐志摩是《再别康桥》,我们今天是“再读康桥”,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领略康桥美景吧。 学生静心欣赏歌曲视频。 引领学生入诗境。大概感知内容,为下文具体分析铺垫。
二、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出于诗集《猛虎集》。课件展示诗集封面。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徐志摩与康桥: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 学生根据课前发放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信息介绍诗人,进一步了解志摩的康桥情结。教师做补充。
    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利用网络查找并了解诗人及诗作背景知识,为学生品读诗歌做铺垫,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知人论世
    《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诗歌朗读 诵读指导: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的结构整齐、节奏分明,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1、请同学进行配乐朗诵。
    2、欣赏录音朗读。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
学生点评同学朗诵与录音朗诵,看两者有无差距,为什么会有差距,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悟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体会其情感的美则离不开投入的朗诵。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课件展示:新月派诗人的“三美论”。
1、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和谐和诗的节奏。
2、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3、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

问题一:本诗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注意音乐美往往体现在有韵脚、韵律节奏、结构上。
(现代汉语诗的节奏单位是“音步”。通常由两个〈字音〉或三个字〈音〉组成一个音步,再由若干音步构成诗行。诗行的一个音步与下一个音步之间,朗读时可以有一个小的“顿”,把它们划分开来。)

问题二:诗歌的外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韵脚: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
②节奏: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
③结构:首尾呼应,有同有异,富于变化。

问题二: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6-8字。
②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己诵读,听录音朗读,能够最先感受到的是诗歌的音乐美。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发现诗歌的建筑美。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问题三:本诗的绘画美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三: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②、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
③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 相比较而言,对绘画美的理解比对前两种美的理解难度大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这种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教师应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解读诗歌的绘画美。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语法基础知识——复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