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正文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0-16 17:18:4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476

概要:合作探究: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对这首诗的意象的解读,你赞成吗?选一意象说一说理由。云彩————难舍 金柳————眷念青荇————永久 清潭————忘情诗歌不能把意象与意义划等号,因为诗的形象大于意义。诗无达诂。老师把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学们的讨论作比较,归纳出体会意象的基本方法。 (1)云彩。云彩本是可以被风带走的,作者轻轻的来,不带走云彩,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竞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金”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水里是金色的),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巧用比喻)另外,老师还认为看见金柳看见新娘,等于看见了钟情之物,表现了见面时的激动之情,为后文的离别作铺垫。(3)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标签:教学设计范文,http://www.51jxk.com
合作探究: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对这首诗的意象的解读,你赞成吗?选一意象说一说理由。
云彩————难舍
 金柳————眷念
青荇————永久
        清潭————忘情
诗歌不能把意象与意义划等号,因为诗的形象大于意义。诗无达诂。
老师把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学们的讨论作比较,归纳出体会意象的基本方法。  
(1)云彩。云彩本是可以被风带走的,作者轻轻的来,不带走云彩,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竞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金”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水里是金色的),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巧用比喻)
另外,老师还认为看见金柳看见新娘,等于看见了钟情之物,表现了见面时的激动之情,为后文的离别作铺垫。
(3)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中,为什么徐志摩却愿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作答。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对意象的解读是诗歌鉴赏的重点。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指的是表情达意的形象。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 因为不同的诗人对意象的认知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就读者而言,意象的含义是可以自由解读的。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我合一。
(4)潭、虹、水草。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比喻)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比喻)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另外,老师还认为这表达的是“我要把所有的美留在这里、把所有的情留在这里。”就像贺敬之一样:“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一样。
(5)星辉、笙箫、夏虫。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放歌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笙箫”是以实喻虚,诗人以无言的“笙箫”喻黯然销魂的悄悄别离。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这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作者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拟人)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小结把握意象的方法:
1、注意意象的特点。
2、准确理解修饰词和修辞方法。 
3、从语境入手,把握意象。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意境,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

    对于把握意象的方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拿教师的一孔之见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本诗的意象有更深的理解,为后面的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做铺垫。
    给予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帮助学生为解读其他诗歌意象打好基础。
五、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每一节所营造的画面。 学生讨论作答:
1、挥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答案大致相仿即可) 通过前面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已经能够进入诗境,这里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深入分析,领悟感情美
合作探究:
1、这首诗蕴涵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诗歌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2、你能体会并读出本诗章节的情感变化吗?
问题1:学生思考作答:
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问题2:学生思考作答:
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的永久恋情——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难舍难分
即: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遵循诗歌鉴赏规律,由形式到内容,由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全诗的情感脉络应该有了大致的轮廓,但需要教师帮助梳理。

七、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如何鉴赏新诗
1、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
2、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
3、深入分析,领悟情感美。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生拥有鉴赏新诗的利器。

八、课堂小结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学生聆听课堂小结,静心思索,进一步感悟诗情。 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引导下,学生进一步领悟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九、迁移练习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3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
1、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2、“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作答:
1.柔媚  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
2.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3.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通过课堂上(或课后)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学生能得到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样就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反复诵读,体会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爱恋、憧憬、离愁
深入分析,领悟情感美——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我在教学上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创新,有亮点也有不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语法基础知识——复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