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课时:1教师:毛勇导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情节。2、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4、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导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分析品味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刻体会“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思想。导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导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课时:1 教师:毛勇
导学
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情节。
2、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4、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
重点
难点 学习重点
分析品味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刻体会“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思想。
导学
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导学
过程
设计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小说文体知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小说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4、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郝(hǎo)叟(sǒu) 膝(xī)盖 诧(chà)异 惩(chéng)罚 钥(yào)匙(shi)
祈(qí)祷(dǎo) 哽(gěng)住 挟(xié)持 懊(ào)悔 惨(cǎn)白
5、解释词语: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课堂学习与研讨
课堂研讨 课堂笔记
一、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复述故事情节。
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读了这篇小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说说各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2).“我每次抬起头来,……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3).“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写了两个大字……做了一个手势……
2、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以“我从_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例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1).描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服饰,表现他要告别祖国语言时的万分悲痛而又镇定的心情。
(2).描写他的神态,可猜想到他告别与之相伴一生的母语而悲痛不已的心情。
3.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悲愤、无畏的心情。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动荡年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将要发生一件大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这篇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情节。
小
结 六、总结。
1、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2、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懂得了
板
书
作
业 分层巩固训练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1] [2]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