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学习研讨(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看看你是怎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的?2、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3、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4、了解写作背景,弄清对花的命运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三)修辞手法分析1、全文紧紧围绕这树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2、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它使用的妙处。文中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另外还有拟人和通感的方法。请到文中去找一找,动情地读一读,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它的精妙之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二、学习研讨
(一)听好导入,记录需要积累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看看你是怎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的?
2、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4、了解写作背景,弄清对花的命运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三)修辞手法分析
1、全文紧紧围绕这树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
2、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它使用的妙处。文中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另外还有拟人和通感的方法。请到文中去找一找,动情地读一读,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它的精妙之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7)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5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局部品味第一部分
1、第一段独立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2~6段正面描写紫藤花,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
(2)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特点?
(二)局部品味第二部分
1、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3、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4、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5、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局部品味第三部分
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手法借鉴
1、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如何把景物写得细腻,写得生动、亲切?——修辞运用。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如何借景抒情?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二、整理板书
三、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6——9题
5、《童趣》 (总共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听教师范读,注意听好节奏;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3、学生齐读。
二、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参阅注释理解文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 ) ②果如鹤唳云端( )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
⑤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
⑦明察秋毫:
⑧怡然自得:
⑨庞然大物:
⑩夏蚊成雷:
4、口头翻译课文
三、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3、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四、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1——4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1、 分析第1自然段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二)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二、练习巩固
完成《金榜学案》5——8题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
在空白处批注重点词义和句义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
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
齐勇
上一页 [1] [2]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