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
  • 下载
  • 作文

当前位置:无忧教学库教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中语文语文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正文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10-16 17:21:16]   来源:http://www.51jxk.com  语文学案   阅读:8983

概要: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好自相扶将(代词,“她”) 不得便相许(代词,“你”)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黄泉下相见(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叶叶相交通(副词,表示相互,彼此)6、“自”的用法,“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蕤自生光(且,还是)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7、解释一词多义 (1)为 为诗云尔(作,写) (2)故 故谴来贵门(特意) (3)举 举言谓新妇(张开)非为织作迟(是) 大人故闲迟(仍旧) 举手拍马鞍(抬起)为仲卿母所遣(被) 知是故人来(旧,老) 莫令事不举(成功)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 故作不良策(故意) 举手长劳劳(举起) 阿母为汝求(替,给)(4) 意 何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标签:语文学案大全,http://www.51jxk.com
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好自相扶将(代词,“她”)   不得便相许(代词,“你”)    
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黄泉下相见(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叶叶相交通(副词,表示相互,彼此)
6、“自”的用法,“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蕤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7、解释一词多义    
(1)为  为诗云尔(作,写)   (2)故  故谴来贵门(特意)   (3)举 举言谓新妇(张开)
非为织作迟(是)                大人故闲迟(仍旧)         举手拍马鞍(抬起)
为仲卿母所遣(被)           知是故人来(旧,老)      莫令事不举(成功)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      故作不良策(故意)         举手长劳劳(举起)
         阿母为汝求(替,给)
(4) 意 何意出此言(料想)  (5)令  岂合令郎君(敬辞)  (6)见 君既若见录(我)    
恐不任我意(心意)          便言多令才(美好)          渐见愁煎迫(被)
    莫令事不举 (使,让)      相见常日稀(见面)
8、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 )何言复来还 (宾语前置)          (2)为仲卿母所谴(被动句)      
  (3)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             (4)今日被驱遣(被动句)
   (5)徘徊庭树下(状语后置)            (6)渐见愁煎迫(被动句)
  (7)非为织作迟 (判断句)              (8)仕宦与台阁(状语后置)
   (9)君既若见录(宾语前置)             (10)出置南窗下(省略句)
   (1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            (12)便复在旦夕(状语后置)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根据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层次。
小序——托物起兴      (1自然段)
开端——兰芝被遣     (2-5自然段)   
发展——夫妻惜别      (6-12自然段)
再发展——兰芝抗婚    (13-21自然段)
高潮——双双殉情       (22-31自然段)
尾声——告诫后人       (32自然段)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2、研读文本:
(一)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二)铺陈: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四、人物形象和对话:
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一般有如下: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 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学案语文学案大全初中学习 - 初中语文 - 语文学案
上一篇:《荷塘月色》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